《教學的技術》學習理論黃金三角

寫在前面的是:這是一篇有點硬的文章,但只要你能仔細看過,好好想通。對您未來的教學設計,絕對會有根本性的影響!也是我在寫這本書時,才想通的一個洞見跟看法。 在閱讀時,請搭配三大學習理論的簡介文章服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理論篇:https://afu.tw/1466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理論篇:https://afu.tw/145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理論篇:https://afu.tw/1459

(註:有理論篇當然也會有應用篇 … 還來不及 Po 出,但會收錄在書中哦)

 

三大學習理論的核心及應用

我們前面有談到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三大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的核心在刺激與反應的連結,透過不同的手段強化,讓刺激出現後,能得到正確的反應;認知主義關注在人認知結構,如何透過資訊的輸入、處理、輸出等不同流程的改進,達成更有效的學習;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需要自己探索跟體驗後,才能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這大概是三大學習理論的核心精神。我們前面在三大核心理論的理論篇分別有更仔細的說明。

那這些學習理論,實務上要如何應用,與教學法的連結又是什麼呢?我們也有談到,傳統的講述教學比較偏向行為主義的應用,也就是老師說、學生聽,希望透過老師說的刺激、能得到學生學習的正確反應,因此講述的精彩程度,就決定了學生反應的品質;而問答法開始會有些不同的改變,除了老師問、學生答(這偏向行為主義),也會開始刺激學生心裡的思考,並抓注學生的注意力,這開始混用了認知主義的精神;而像小組討論,除了是調用學生心裡已有的認知(認知主義),也有可能開始讓大家整理自己的學習(建構主義);演練法讓學員親自體驗,當然是偏向建構主義的精神;其它像影片(行為刺激或知識建構)、個案討論(知識建構) … 這些不同的教學方法,各自有不同的學習理論在背後支持著 。我們前面在三大核心理論的應用篇,也分別談了不少。

 

哪一個學習理論比較好

所以,大家不曉得有沒有想過?到底那一個學習理論比較好?

過去也有很多學者做過不同的研究,有些人偏好單方面的支持某些學習理論,例如老一輩說的「不打不成器」、或是「有耳無嘴」,就是行為主義的偏好者;而先前有一陣子建構式教學,時常被拿出來討論,相信大家也有印象。也有些學習者比較中庸,認為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適合的時機不同,譬如比較簡單知識適合用行為主義式的教學,多次練習重覆做,一直到把事情做對;而比較高階需要思考的知識,就適合用建構式的學習,像哈佛式的個案討論、或是像很多以問題或專案為基礎的學習。這些相關的研究都有人做過。

 

學習理論的黃金三角

就在我一邊在企業教學、一邊研讀學術理論、然後一面寫《教學的技術》這些文章時,突然有個想法出現在我的腦中。

「學習理論不是那一個比較好,也是那一個階段適用,而是三個交互連結,在每個不同的學習階段輪流出現!」

然後,原來這三個核心學習理論,是可以組合成一個黃金三角!!然後我再回想我過去的教學,以及我觀摩過的不同教學!我才發現:只要是好的課程,一定會完整的經歷過這個教學理論黃金三角!

哈!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我之前沒想通啊!!想通了之後,我自已似乎又進到了另一個不同的境界!在看待自己跟不同老師的課程時,有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分析工具!

 

黃金三角的應用實例

這麼說大家可能還沒辦法想像,我先舉幾個例子好了:

像我在教「專業簡報力」課程,有一段教的是開場架構(請參考-上台的技術),我會先用講述的方式,提到五個不同的開場方法(行為主義),接下來我會把這五個方法組成一個開場1 – 2 – 3 的易記公式(認知主義),接下來,我會請大家用自己的題目演練一遍(建構主義),為了幫助大家練習時能做的更好,我再給大家一些參考的 Demo 及架構,讓大家可以邊參考邊練習(建構主義的 ZPD – 近端發展區理論)。整個過程從行為>認知>建構,完整的走過一遍。您有注意到了嗎?

再換個例子,舉知名講師 – 超級數字力林明樟老師的教課實例,他會先給一個名為獨孤九劍的分析架構及流程,幫助您更容易記憶(認知主義)、接下來把流程的分析細節一一解釋清楚(行為主義),然後接著他就會發下真實的財務報表,讓您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自己分析體驗一下(建構主義)。有發現了嗎?在這一個階段的教學,他從認知>行為>建構,這三個不同學習理論的教學手法,又跑了一遍!

也就是說:這三大學習理論,不是那一個比較好,而是要在單一個階段的教學中,把這三個學習理論分別走過一遍,這樣學生們才會有更完整、更好的學習。

 

要從那個理論開始呢?

至於從那一個學習理論先開始,這到不一定。很多人可能會從行為主義-也就是講述開始,但如果從認知主義-先給一個易記的架構或流程,再開始用行為主義的方式說明內容,之後再用建構主義的手法讓大家消化吸收,這也很好。

那有沒有可能,一開始就是從建構主義式的教學手法切入呢?當然有可能!譬如說我去觀摩企業創新教學大師 – 周碩倫(Adam)老師在頂尖企業裡的教學操作。其中有一段在教的是創新流程改造,周老師什麼都先不教,請大家先看一段影片,然後接下來就請大家討論一下,在影片中有哪些不同的觀察?是否看到些什麼創新的想法?(自己觀察、自己發現的建構主義式學習),接下來老師開始針對影片中的重點,逐一講解(行為主義式的講述教學),到這邊其實已經教的很清楚,理論上就可結束這段教學了 ….。

等一下,細心的大家一定有注意到:有建構、有行為,但似乎少了一個?沒錯,就是認知主義學習法這段!Adam 老師當然也不會漏掉,在講解結束後,他又把整個流程歸納為五大步驟,讓大家更容易從中得到一些整理後的架構。而為了加深印象,他又出了另一個題目,請大家使用剛學好的架構,應用在一個新的主題上 … 。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這又開啟了另一個黃金三角的循環呢?

而我的好夥伴 – 職場頂尖教練憲哥,在他知名的「教出好幫手」課程,基本上就是使了用了「我說給你聽」(行為理論)、我做給你看(過程中也整理成口訣 ,偏向認知理論)、讓你做做看(建構理論),就這樣學習理論的黃金三角持續循環,往前推進!

 

小結

從上面舉的例子中,您也許可以體會到理論有趣的地方。也就是雖然老師教學方法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不同,但是卻能用在這麼多不同的狀況下,找出一個相同的理論架構-也就是教學理論的黃金三角,來解釋怎麼樣塑造一個完整的學習,甚至構建出一門好的課程。這是我在融合了企業實務教學經驗,與教學理論的學術基礎之後,所提出來的一個課程分析架構。

未來您在自己教學,或看待不同的教學課程時,就可以套用這個架構,並且檢查一下: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三個不同的學習理論,有沒有完整的轉換過一遍或多遍?有那些地方是缺乏的嗎?譬如:如果都是以行為理論為基礎的講述,是不是應該加上一些建構理論式的演練呢?而如果要做演練時?是不是應該加上一些認知理論式的口訣或 SOP,來作為演練時的支持呢?

理論當然是博大精深,也是前人研究者智慧的結晶,但理論絕對不是用來嚇人或唬人的,而是用來助人的!希望大家可以擅用理論,結合實務,教出一門更好的課程!這才是我們花這麼多時間談學習理論,最大的目的啊!

 

 

註:感謝各領域的教學大神們 :創新名師周碩倫 (Adam) 老師、影響力大師 謝文憲 憲哥、 超級數字力大神林明樟 MJ 老師,不吝開放課程讓我觀摩,從這些最佳實務的觀察,才讓我有機會整理出這個黃金三角的教學架構啊!再次謝謝各位好兄弟們!

如果您對《教學的技術》及憲福育創相關課程感興趣,可填寫以下之課程優先通知,讓您掌握最新開課訊息(才不會看到開課都額滿了!然後 .. 我們平常沒事不會發廣告文的 XD)

【憲福育創】未來課程優先通知-預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