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技術》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理論篇

這幾篇在講《學習理論》的文章,不曉得會不會太硬?這好像是在遙遠的求學年代才會看到的知識。大家可能在求學的時代才有接觸,譬如像:巴甫洛夫那隻流口水的狗、食物、與鈴鐺間的關係,也就是制約反應。真的進到教學現場後,好像就很少談了!至少我認識的老師們,大部份都是從實戰、從經驗中摸索出來他們的教學方法,很少聽到有人回頭去談什麼是《學習理論》。再更激進的來看:也許有人會說「理論是理論,實務是實務」,這二個似乎沒有關係。但是,上述我們可能是因為考試或被迫學習、或對學習理論沒有深入了解,而造成無法善用學習理論的情形,對一個教學者來說,真的很可惜!

先從實務來看,大家有沒有想過以下這些教學上會遇到的問題呢?

1.在企業內訓的現場,一群被 HR 稱為反應沈悶的工程師,卻搶著舉手上台?

2.我們曾經談過教學遊戲化,但為什麼遊戲化的三大要素:P.B.L.(點數、獎勵、排行榜)會有用呢?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3.如果上課時有學員電話響了,應該暫時沒收手機或懲罰他嗎?獎勵跟懲罰效果是一樣的嗎?

這些現象,其實背後有理論的解釋基礎,只是很少人真的在教學時,想過這些很基本的東西。

 

理論的價值

先講結論:學習理論,其實只想解釋一件事:「人是如何學習新東西的?」,這是柏拉圖在2000多年前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後世的學者花了無數的時間做研究跟實驗,就是為了對這個問題提出解答。其實理論就是:對一種「現象」,按照「知識或經驗」,經由「科學方法」,得到合乎「邏輯」的推論總結(請參考 Wiki 解釋)。更白話的翻譯:理論就是找出現象背後的解釋。因此學習理論,就是要找到學習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有那些關鍵或因素影響學習?如果能更深入的了解學習理論,那教學者就能從更核心的觀點,來看到學習過程所發生事情。你看到的,就不會是一個一個的教學細節、或只看到表面的技術,而是從會學習核心的角度切入。未來在教學時,就能站在過去無數教育研究者的肩膀上,從更高更紮實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您的教學!

要了解學習理論並不難,但是要快速了解學習理論,並知道如何把學習理論, 應用教學實務上,這就有點挑戰了!因為許多的學習理論,都是過去墊基於過去數百年的研究基礎,有大量研究積累。而現化化的學習理論研究,譬如巴甫洛夫與流口水的狗,至少也都超過 100 年了(巴甫洛夫因為這個研究,在 1904 年得到諾貝爾獎),如果您有時間,可以慢慢的回去 K 論文或書!但是身為教學者或職業講師,我們最在乎的是:「這些理論應該怎麼應用在教學實務上?」。所以,請容許我快速濃縮這些複雜的教學理論。讓您先快速的了解個大概,如果您真的想要深入去研究探討,那教學理論背後的一大堆的 reference 及相關研究,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那我們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就從三大核心學習理論,以及其教學應用開始吧!這三大核心學習理論,也就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核心思想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簡單的說,行為主義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在正確的「刺激」下,會有正確的「反應」,這就是學習。譬如:一個學生看到題目(刺激),會回答出正確答案(反應),更進一步:一個學生遇到一個狀況或難題(刺激),知道怎麼解決(反應)。關注怎麼有效的建立這個過程,就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核心 。

這個理論比較著名的研究者包含最早我們提到的巴甫洛夫,他觀察到如果在餵狗狗吃東西前,先搖鈴噹,那麼經過一陣子之後,只要搖鈴噹(刺激),雖然食物還沒出現,但狗狗還是會流口水(反應)!這個將鈴聲與食物與流口水間做的連結,就是所謂的古典制約。

然後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受到巴甫洛夫研究的影響,開始把這樣的研究推論到人的學習,他認為人跟動物在學習上是差不多的,只需要控制刺激與反應,就能塑造出一個人的學習,只有外在可以看的到行為,才是研究的重點,至於內在心理等觀察不到,並無法加以研究。華生算是比較激進的行為主義大師,他曾說過:「給我十幾個健康的嬰兒,我保證隨機抽取任何一個並訓練他成為我可能選擇的任何類型的專家 – 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甚至是乞丐和小偷」,也曾經在1920 年進行很有爭議性的噪音恐懼實驗,也就是以嬰兒為實驗對象,拿一個絨毛玩具出來(刺激),同時用大噪音嚇他(刺激),然後讓嬰兒嚇哭(反應),幾次之後,只要看到絨毛玩具,小朋友就會想到噪音而嚇哭!這很殘忍而且不道德,後來被許多人批判!

後續還有桑代克與貓咪的實驗,把貓咪關在有開關的籠子中,看看貓咪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打開逃脫。他發現只要貓咪在經過嘗試跟練習後,逃脫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如果貓咪肚子餓,或是外面有吸引的食物,都會讓它逃脫的表現更好。後來桑代克就提出了學習三定律:效果律、 練習律、準備律,只要學習會得到好的效果,經過多次練習,並且做好學習狀態的準備,這樣會增加學習時的表現。他也認為:獎勵才能增加學習表現的強化,而懲罰反而會有不好的效果。

另外一位行為主義大師是史金納,他跟鴿子的實驗也是教科書上的經典。他設計了一個箱子,可以隨時投入獎賞(食物),當實驗動物表現出期望的行為-例如轉圈或按開關,就能馬上得到獎勵。透過這樣的操作,他可以把用獎勵來強化行為,甚至逐漸的塑造出一個新的行為(例如讓鴿子不斷轉圈),這就是所謂的操作制約。

不曉得你看了上面關於行為主義理論的相關研究,會不會有一個想法:啊 … 這些大師都用動物(狗、貓、老鼠、鴿子)來做研究,這怎麼用在人的學習啊?

 

照例,這個就以後再說 …. ^^ (我寫在書上好了 XD)

如果您對《教學的技術》及憲福育創相關課程感興趣,可填寫以下之課程優先通知,讓您掌握最新開課訊息(才不會看到開課都額滿了!然後 .. 我們平常沒事不會發廣告文的 XD)

【憲福育創】未來課程優先通知-預填 http://www.sfclass.tw/form-view/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