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 The Art of Impossible 時(這裡有全書簡介),不曉得大家會不會好奇 … 那到底什麼是 Impossible ?
書裡面有一個簡單的定義:當你把你的目標或想做的事,跟你的朋友分享時,你的朋友驚訝到下巴都快掉下來,有時連自己也覺得很不可思議。只要有這個感覺 … 那就對了!這就是所謂的「Impossible」
不懂?這很正常,這也是很多國外書會有的問題。因為作者的體驗沒有跟您的連結,可能你會想「你又不愛極限運動,又不是想創業送人上火星 … 那還有什麼是生活上的 Impossible mission 呢?」。
#從不可能到可能x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這其實就是我對這本書有感的重要原因。先看一下以下的目標:
。完成博士學位
。推出一個成功的線上課程
。出版一本書
。拿到合氣道黑帶段位
。完成113KM半程超級鐵人
以上的目標,要在一年之內全部完成。你聽完覺得如何?有沒有一種「怎麼可能啊 …」的感覺?
而這些,就是我在201912 ~ 202012 ,在1年之年完成的事。
。201912,合氣道黑帶檢定通過
。202101,拿到博士候選人資格
。202107,「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上線,創下台灣最大線上課程平台 Hahow 銷售記錄,募資一個月超過1500萬
。202011月,CT 113 鐵人三項完賽,成績6小時40分
。202112,「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新書上市
雖然最後只算完成 80% (博士學位還沒完成,只拿到博士候選人資格),但一年之內要同時做完這些事,也算很有挑戰。而「工作與生活的技術」,就是把我如何完成這些挑戰的方法,如何設定目標、安排工作、每日待辦、工作計時等方法,推動自己更有工作效率。還有如何自我鍛練、有效休息、甚至平常的學習方法、對新事物的好奇及追求精通(例如煮菜、espresso 等),以及持續成長的心態 … 我把這些年自己對成長的體會及方法,整理在「工作與生活的技術」一書中。
#25個好奇清單vs50個夢想
聽過我演講的夥伴,都知道我請大家列出你人生想做的 50 個夢想,結果在「The Art of Impossible」就看到作者請大家列 25 個好奇清單。哈,這2個方法意思是一樣的,先確定你有興趣的方向,再聚焦去達成。記得要寫下來,才會有感覺,這也是我跟作者共同一致的想法。
天命天賦與遠大目標
「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是我這些年對目標的追求。不惑指的是知道自己所長,把天賦做最大化的發揮;而知天命則是除了用天賦成就自己,也能用天命成就他人。而「The Art of Impossible」則談到,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結合自己的好奇跟能力,才能夠點燃自己的激情,並且讓自己能堅持走到最後。同樣的,我跟作者都認同目標的重要性。
#每天的行程安排
透過早起,擁有不被打擾的自主時間,也是我跟作者的共同點。同樣的,我們也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黃金時間」,也就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間。然後每天的工作是從寫下工作開始,我們也看法一致。我認為要寫下3件核心工作,其它為次要,而作者認為一天要完成大小8件事。還有每天寫下3件值得感恩的事,讓自己聚焦在好事,我們也有非常一致的看法 … 一致到感覺是相互模仿的方法!哈!(我的書比他的早出版2個月,當然這是開玩笑的)
#運動鍛鍊與主動休息
運動鍛鍊,不止能磨練意志,而且可以讓自己更有堅毅力的習慣,作者衝浪、我比鐵人。而主動休息:例如正念或冥想(時間短也有效)、還有充足的睡眠 … 我們都一致認同。另外,關掉電視,我們也有共識,哈!
#學習與閱讀
我用自身的案例,例如煎牛排、泡 espresso 等 … 跟大家分享如何從好奇開始,逐步的把一件事情摸到精通。而看書,也是我吸收知識的重要方法。同樣的「The Art of Impossible」作者也提到了讀書時間投資報酬的觀念,我覺得太有意思了。
#精通的習慣
這本書裡面的一個觀念,讓我我看了非常的感動,就是「精通」!這也打通了我長久以來不了解的一件事。
我是那種會聚焦在少數幾件有興趣的事,然後把它摸到精通的人!例如煎牛排,我就會想辦法煎到媲美高級餐廳的等級;而泡 espresspo,我則要做到連咖啡機總代理商專家都讚嘆的程度。但我一直不解的是:為什麼我要這麼做呢?
原來,精通的過程會帶來就感,而這個成就感就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然後你就會感覺愉快,而這樣把一件事情從不會到會,然後搞懂,然後精通,慢慢的會變成一個習慣,甚至是一個正面的成癮症狀。從小成就,到累積較大的成就,靠的就是這樣子精通的習慣。
#恐懼與動力
最早是因為體驗潛水時的水下恐慌,才促使我學習潛水,最終拿到潛水長的証照。而第一場鐵人三項的游泳,也讓我感受到換氣過度的是恐懼,但強迫自己面對,並且繼續練習,甚至跳入海流中練習,讓我面對恐懼,習慣恐懼。如同我在演講時提到「真正的勇氣,是在感到恐懼時,持續前進!」,因此,當看到書上談到「把恐懼當成是指南針,善用恐懼去追求成長」,我真是再同意也不過了。
#公開發表激勵自己
我在「工作與生活的技術」的寫作力這篇裡提到,激勵寫作的動力,就是公開發表。因此,在探索一些東西,得到一些成果後,就會刻意公開發表,除了讓自己整理知識外, 這也會收獲多巴胺循環而收獲成就感跟滿足。而這樣更會激勵自己做出更好的成果,這樣的觀點也跟書裡面提到的不謀而合。因此,在知識學習的過程,要兼顧「聽說讀寫」,「聽跟讀是輸入,而說跟寫是輸出。輸入會是輸出的基礎,但輸出才會持續固化輸入。因此,善用公開發表,其實是激勵自己有效產出的很好方法(像這篇文章,就是趕著要寫給大家看 XD)
#自主性
因為很多人看了「工作與生活技術」後,可能會認為:「如果平常的工作已經被綁死,經常是身不由己」,那這些追求工作生活的技術或藝術,還有用嗎?
如果您看過我寫的「為什麼要成長?」,就會發現 … 我從工地主任、到業務、到創業成為講師 … 是透過逐步的探索,慢慢的擁有更多的自主性。而這樣的自主性,也會讓我有更大的成長。書上也強調要在生活中逐漸追求自主性,自主安排時間,安排工作 … 。因為自主性,才更有機會達成心流。 但如果你覺得被工作綁住了,更應該主動的創造時間,像是清晨、或是下班之後,逐步探索一些新的可能。隨著時間及經驗的累積,當這些探索的新知識或技能, 逐漸轉變為精通時,說不定有一天,會進一步讓你的生活更自主。
不說別人,我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啊!
#小結
這本書有太多的重點,跟我實際操作所得到的心得,真是太相似了。不曉得是該說「英雄所見略同」,還是「瘋狂者的想法都相同 XD」。反正不管是哪一句話,只能這麼說,善用「工作與生活的技術」,就可以獲得「不可能的藝術」,而「不可能的藝術」,也解釋了為什麼要追求「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至於心流體驗跟狀態,我算蠻常進入心流的。像在高鐵上寫作,或是在準備演講時,或是待會要上台然後還在後台改投影片時 XD,都會覺得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動,覺得時間像光速一樣過去了。甚至有一次花了半年準備演講,在上台的那個時刻,我覺得時間的流動變慢了 … 一切都變成慢動作了!(然後演講結束沒多久後,因為過度投入,我就得帶狀疱疹了 XD)。我覺得心流是一種結果,而無需要刻意追求。因為只要你做真心想做的事,很容易就進入到心流了。只是回頭需要檢視一下,這樣的心流狀態,有沒有為你帶來任何產出。
最後,其實不管是「The Art of Impossible」,或是我的「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背後都潛藏達了一個共同的核心:你有沒有找到天賦,全力以赴,然後認認真真的工作或生活。更白話的是,當別人說「認真就輸了」,你是不是會認為「不認真才輸了」。用這樣的態度,挑戰自己、挑戰生活 … 也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說不定已經成為別人口中的「神人」「厲害」或是「變態」(雖然我不大愛這個稱呼 XD)。最重要的是:你除了擁有更好的自己,也更有能力幫助別人變的更好。這才是「不可能的藝術」X「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裡的核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