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怕輸在起跑點:談我們怎麼挑幼稚園

早餐時間,檢察官拿著餐盤,走到我左邊的位置坐了下來,不多久之後,另外一邊,另一個檢察官也坐了下來。經過幾秒鐘的沈默後,左邊的陳檢察官開口說話了:

……

「老師,您是怎麼幫孩子選幼稚園的呢?」陳檢開口問。

哈哈,這個場景是真的,只是氣氛跟大家想像的不同!因為那幾天,我正在幫全國的檢察官們進行兩天一夜的檢察官簡報技巧訓練,昨天剛上完一天的課,晚上大家趕作業睡的也很少,今天早餐是難得有的放鬆時刻,陳檢看到我一個人坐在窗邊,特別坐過來一起吃早餐,另外一位檢察官也一起過來。因為昨天上課有 Show 了一張我跟兩個孩子的照片,剛好陳檢最近準備幫孩子選幼稚園,所以想跟我聊聊,交換一下意見 ….。

「為什麼你這麼問呢?」我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想知道的更多一點。因為不同家長幫孩子選幼稚園,考量的狀況可能不一樣, 記得當初我們也是評估了很多,又是考慮環境、又要考慮氛圍、還要考慮班級人數及生師比、同時也要評估地點的遠近跟接送,最重要的是:熱門的幼稚園都很搶手!有時候不是我們評估園方,而是園方評估我們!有的甚至需要在1年前,或更早之前就確定就讀(然後還要先付$),才有機會排到名額。所以在這些不同綜合條件的考慮一下 ,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幼稚園,真的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陳檢接著說「主要是擔心 … 孩子輸在起跑點!」,原來是他們已經去看了一間強調親近自然、重視創造力跟想像力的幼稚園(為了不打廣告,我就先隱其名),他們看了很喜歡,也覺得讓孩子從小玩沙玩木頭玩泥巴爬樹畫畫,應該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以及很棒的幼稚園教育。但是 ….他們卻有些擔心 …。

擔心的是:因為幼稚園都是讓孩子在玩樂中成長跟學習,沒有傳統上的「功課及考試」,甚至連 ABC 及 ㄅㄆㄇ 都不教,他很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因為現在普遍其它的幼稚園都有教,如果上了小學,面對其它已經有一些學習基礎的小朋友,會不會他幫孩子選擇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卻反而讓孩子有不快樂的未來 … 。陳檢接著說「一路以來我們夫妻都很認真讀書,法律系畢業、接著考上司法官特考、受訓後成為檢察官 … ,說實話,讀書是有點辛苦的 … 。」,他自己覺得很矛盾,又希望孩子在童年能擁有快樂時光,但又希望孩子不會因此而沒有競爭力,輸在起跑點上 … 。

剛好因為這2天上課,他看到我在短時間掌握檢察官法庭簡報的精髓,並且邏輯異常清楚(相信我,要跟檢察官們同聚一堂,邏輯自然會很清楚 XD)。所以他認為我應該是「學霸」,又知道我孩子還小,所以就拿著自己遇到的問題,想知道我是怎麼幫孩子評估幼稚園的。

Email

別怕輸在起跑點

有時就是那麼巧合,我們家選的幼稚園讀的,就是那間「強調自然,沒有功課及考試」的幼稚園!而陳檢察官遇到的問題,我之前也曾經還到過。但人生不是實驗,也很難重來,有些假設需要經過時間的驗證,才能在事後確認決策是否正確。而不過做對或做不對,也都不能重來了。

不過剛好在那一陣子,大女兒在期末考試拿到英文 Reading 的滿分(全年級約 200人,只有3人滿分)連老師都說這次的題目很難,要拿滿分不容易!,小女兒也都在班上的 Top 10。而2個人都喜歡閱讀,常常自己看書愛不釋手。也就是說雖然幼稚園時沒有教 ABC 跟 ㄅㄆㄇ,但現在似乎沒有影響了她們的學習。

「真的嗎? … 這是怎麼發生的!有做什麼補強嗎?」陳檢察官很驚訝。

其實在幼稚園時,我跟媽媽也有擔心過這個問題。因為她們整天玩沙玩木頭玩泥巴,爬樹加畫畫,從玩樂與生活中學習,但就是沒學過 ABC 跟 ㄅㄆㄇ,我們也想過:如果到時候回到公立小學甚至是私校「會不會銜接不上?」。雖然小朋友每天上幼稚園都很開心,但媽媽跟我還是會有一點點「教養焦慮」。因為也怕孩子的學習(指的是提早的學前教育,像 ABC 跟 ㄅㄆㄇ),會不會錯過就錯過了,而無法再重來一次。

但遇到問題時,我還是會反思自己的經驗,並且做一些功課。從自己的經驗來看,我私立建國工專五專部畢業,沒讀大學就投入職場,工作十年後才重回學校讀 EMBA,快40歲時才去考博士班,又讀到50歲後才拿到博士學位,過程中即使不在學校,也都持續保持學習。因此如果把學習看成是一輩子的事情,真的需要在乎提早一年或二年的學前教育嗎?再看我們家國際長 JJ 教授 (我們最近都這麼稱呼她 XD),求學也不是一路順遂,大學考上中興大學夜間部會計系(那時還叫夜間部,表示沒考好,哈!),然後大二才轉到外文系,那時根本沒想過接下來還會念下去,畢業後因緣際會出國讀碩士,才開始有了讀博士的想法,而一開始申請的博士班,也全數被拒絕!還是回到台灣工作四年後,才又回美國 IU 修博士學位。然後回來才進學校教書 …。

意思是:從我們的學習經驗,都不算是那種「一路苦讀,逢考必勝」的「學霸」,中間都有一些波折,而我的學業更是一路在谷底,是到30歲後開始慢慢轉變,就如同親子天下採訪所下的標題「昔日課堂魯蛇,變身老師的教學教練」。因此,從我們的經驗,我並不是那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家長,反而認為只要能保持對學習的熱愛,在學習的路上持續奔跑,最終還是能夠找到一條自己的路。

當然,除了我們自己的經驗外,我也需要找一些更強的證據來支持我的想法。所以後來我看到了一本好書 ……。

IMG 9839

​園丁與木匠

這本書的名字叫「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直譯為「園丁與木匠」,是一本很棒的教養書(雖然我現在還是不懂,為什麼中文名會被改為: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本書是美國著名兒童發展與學習的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所著,一句話重點就是:「讓年幼孩子自在探索,就是最好的學習」,她認為爸爸媽媽在孩子年幼時(6歲之前)應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園丁,給種子(也就是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讓他能夠發展成他應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像木匠,把孩子刻成我們心裡想要的樣子!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學術研究及科學證據,來論證這個自在成長的觀點,她認為「當一個好父親或母親,並非把小孩變得聰明或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需面對的未來世界」(P.31)。我跟JJ 也很同意這樣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經驗。所以我們那時決定:「反正幼稚園階段,就開開心心,專心玩就好!」

探索是更重要的學習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還回頭去跟 JJ 確認一下細節。JJ 講了一句很棒的話「孩子一直在學習,不一定只有學科學習才叫學習啊!」。是啊,孩子本來就樂於學習,探索世界是學習、跟其它孩子互動是學習、甚至堆沙堡也是學習啊!只是我們有時太把學習聚焦於學科或分數 … 。當然,這也許是正式讀小學後,開始會面對的,高普尼克的書上,也把六歲上學後的孩子,獨立一個「成長」的章節來談(詳見書中第七章)。但是至少我們跟大師有一個共識是一樣的:幼稚園的小小孩,專心玩、好好探索,就是最好的學習!

那時我們評估了幾間幼稚園(主要是JJ去找了很多資料,這個 Credit 一定是 JJ 的!),抓出了「自在玩樂、自然發展」這個大方向後,我們就選了那間校地很大、每天玩沙玩水玩泥巴玩木頭畫圖的幼稚園,學校採取混齡分班,因為大、中、小班孩子都在一起,所以他們會有更多不同的人際交流。一早去學校就是自由遊戲時間,會用手邊的道具跟木頭,把整個教室變成遊戲場,甚至用木板跟桌子搭成溜滑梯或是山洞!玩的開開心心後,自己再把教室復原 …就這樣每天早上都來一遍!

而中午孩子也要自己準備自己洗餐盤、準備午餐,甚至小小孩也是用磁碗,打破了老師也不以為意,只是讓孩子要小心。每次我去接孩子時,她們都在沙坑玩泥巴,或是爬在樹上還不打算下來 … 常常都捨不得回家(噫?不是明天又要來了嗎?)。對她們來講,幼稚園就像是一個大遊戲場,每天都是去開開心心玩樂,也有學跳繩、踩高蹺、畫水彩 … 。當然老師還是很辛苦,光是要照顧一群孩子們 … 就已經超累人,還不用說要帶孩子們每天的生活秩序,自己拿玩具收玩具,排桌椅收餐具 ,拿畫具收畫具 … ,有時要做好這些,真的單純教 ABC 或 ㄅㄆㄇ 還難啊!

而回到家後,我們也配合學校的方針,不會額外再給孩子什麼「在家學習」或「補救教學」XD。甚至孩子一直到小學2~3年級後,才知道媽媽也在學校教書!一直到現在,她們都不知道媽媽是大學教授(雖然知道是國際長,但不知道國際長是做什麼的 XDD),因為我們在家裡也不會有什麼英文對話(用 JJ 的原話是:在家裡我是媽媽,不是老師)。而身為爸爸的我,就只是陪伴孩子們成長,然後帶孩子去運動游泳,並影響他們看書的習慣 … 。

​快轉成果

在孩子教養選擇上,最難的就是從做出決定,到看到成果。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成果一旦展現,也很難再有重來的機會。因此有時真的很難決策,害怕某一個決定,是不是就影響孩子長長久久了。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又相對沒經驗,但又得做決定 … 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教養焦慮。

經過了這些年,我們回看當初的決定,還是認為讓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安心的玩樂跟探索,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當初擔心的是不是會有銜接上的問題 … 短期上來看確實發生,因為在幼稚園後,我們重新設定了一個新的教育目標,讓孩子有一個學習環境的大轉折。從自然的玩樂學習,轉而進入私立雙語國小。因此從「完全不教 ABC」,到有一半的課程「上課全講 ABC」,這個轉變真的很大!相關的細節,我之後有空再寫文章詳談。

但是時間拉長到2~3 年的長度來看,孩子只經過一年,就完全跟其它孩子程度差不多,甚至經過2年後,還有往前的趨勢。當然這並不一定代表,是學齡前的玩樂探索教育對他們現在的學習有正面影響,但至少從我們家孩子的經驗,可以發現即使在幼稚園階段都在玩,進了小學後只要花一點時間,還是可以慢慢的接軌回來,把時間拉長 … 就不會有什麼跟不上的問題。

耐心支持,保護學習

要強調的是:從幼稚園轉一年級,兩個孩子都經歷了一陣子的「再學習」的時期。在那段期間,我跟 JJ 也都給孩子們充份支持,甚至跟老師說不要急,我們不在乎成績,只希望她們保持學習的興趣。慢慢的,孩子就跟上了學校教育的腳步。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高普尼克教授也提到「學齡孩童也進行稱作 “精熟學習” … 而非”發現式學習”」。意思是進到學齡(6歲)之後,孩子的學習模式也會開始發生改變。這也符合我們在學齡後,讓孩子調整學習環境的策略。當然不是看了一本書就這麼做!而是經過考慮決策後,把小學教育當成「給孩子的禮物」,至於這個概念,真的只能下篇文章再說(想看請 +1 XD)

當然,我也要特別強調,每個家庭都不同,這是我們自己的經驗。也許除了學校外,生活的陪伴,甚至家長的身教 …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我只是提出我們自己的決策,並且在多年後回看結果,讓有需要的父母有一個參考的案例。但是,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怎麼做都好!只要一開始想好,抓對一個大方向就好!

回到早餐的現場,我跟陳檢察官分享了從結果回看的經驗,也分享了「園丁與木匠」的想法,提到了自身的成長經驗,再分享孩子們在幼稚園開心成長,而小學階段慢慢銜接,時間拉長來看 … 不會有所謂的「接不上」的問題。因為對幼兒來看,最重要的成長,就是生活上的探索與玩樂!而不是所謂的學科學習 … 。

陳檢察官點點頭,心裡似乎有了定見 … 。但是他又提了一個問題「那 … 老師說小學是一個禮物,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哈哈,這個要講又是一長篇了,之後有空再跟大家說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