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的技術」草稿:上台真正的目的-說服

每一次去到不同的訓練現場,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您覺得上台重要嗎?」,大部份的伙伴都會回答「重要」或「十分重要!」。在這幾年下來,只有一次聽到有人回答我:「上台不重要!」。所以我印象特別深刻,我還記得他叫 Bob,一間上市科技公司的主管。

進一步的追問,原來 Bob 經常需要坐在台下,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及簡報,每次他總是會花很多的時間,聽台上念著密密麻麻的簡報,重點是:他的手上,也正拿著一份台上正在念的簡報資料!他告訴我:「我自己看就好了,為什麼要別人念資料給我聽呢?」,因此他才會回應上台不重要,因為他自己就可以看資料了,別人在台上說話,反而干擾了他吸收資料的效率。

相信大家對 Bob 遭遇的狀況一點都不陌生吧?如果上台的目的只是用來「傳達」資料,那不如參考 Amazon 公司的作法,直接在開會前把資料印出來,發給每一個與會人員。會議一開始,沒有報告者,沒有投影片,大家先「安靜的閱讀」資料,經過 5 ~ 10 鐘之後,開始針對資料上的議題進行討論。我想大家都可以認同,如果只是用來傳達資料,我們自己看就好了,不需要再有一個報告者念給我們聽。

我也曾經在一個介紹文創產業的演講會場,看著台上講著回頭念著密密麻麻的投影片,台下與會著卻已經睡成一片。而投影片談的內容卻是:如何透過創新及創意,增加文創產業競爭力。很不幸的,我在現場只感受到「睡意」,卻沒能感覺到創意。

所以,如果上台不僅是用來傳達資料,那上台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說服」聽眾,才是上台的核心目的!

什麼是「說服」?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說服是影響他人的理念、態度、意圖、動機或信念,使他朝向某一個特定的方向改變」。上台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透過上台的過程,使您的想法或重點被台下接受,並作出一些您期望的改變,而這個過程-就是「說服」!

當「說服」成為上台的核心目的後,您就會發現,重點不再僅僅是上台怎麼「說」,而是要如何能讓台下「服」。您才會真正看到上台的核心重點,而不是只放在一些不重要的細節呈現,或只是在想如何作投影片。

回想一下,當您上台進行工作進度簡報時,您只是想讓主管看到工作瑣碎的細節,還是想他們知道,工作的重點何在?是否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回想一下,一個新技術的報告,您是想讓聽眾被一大堆的專業名辭或技術文件搞昏,還是想讓台下知道,這個技術那些是有用的?那些重點可以在未來應用在產品上?

回想一下,當您站上教一門課或演講時,除了傳達一些資料外,您是不是試著要影響台下的人,試著要讓他們在您離開之後,有一些想法或行動上的啟發或改變,而不僅只是知道更多的資訊?

再想一想,當您跟 Bob 一樣,坐在台上聽著一個一個的報告,您期望看到報告者念著一堆密密麻麻麻的資料?還是更希望報告者不只告訴您重點,還有條理的說服,幫助您找到支持這個提案的理由?

請記得「說服」與銷售產品不見的相關!而是當您上台之後,讓台下認同您想傳達的重點,讓大家 buying your message,buying your idea !這才是「說服」真正的目的!

如果您抓住「說服」這個核心,接下來就可以非常清楚,您應該要學習那些上台的技術,幫助您有更好的表現。

「密密麻麻的文字 vs. 圖片配上keyword」,您覺得那一種比較有說服力?

「看著投影片說話 vs. 看著觀眾說話」那一種又比較有說服力?

「全程叉手或叉口袋 vs. 適當的肢體語言」那一種比較有說服力?

「現場昏暗 vs. 適當的亮度」那一種又比較有說服力?

「講大道理 vs. 說案例或故事」又是那一種比較有說服力?

從上面這幾個對比的例子中,您會發現 …. 原來我們所有追求的上台技術,核心的目的只有一個:也就是增加我們站上台時,所呈現出來的說服力!讓台下的聽眾更容易認同並接受到我們想傳達的重要訊息。包含像一開始時先暖場、講故事,或是跟觀眾互動,包含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投影片、包含練習如何更適當的使用肢體語言。這一切的技巧 … 都只是為了增加我們站上台時說服力的表現!

當您下一次站上台時,不要只是想要傳達資料,想一想 … 您希望聽眾受到您那些影響?作出什麼樣的改變?您又該如何才能達到您的目標?如何「說服」他們,朝向您想要的地方前進?抓到上台真正的目標,您才有機會達到您想達成的目的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