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技巧-增進學習效果的小 Tips

有些小袐訣可以增加課堂裡的學習效果,這些細節平常不說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但卻與學習成效有正面相關。我們來整理一下這些細節,看您知道或是注意到的有幾個。

 

1.教室溫度:教室的溫度最好是保持較低的溫度,甚至到怕冷的人需要穿一件薄外套的溫度,才是最適當的學習溫度(冷氣大約是 23~24 度)。因為有一點涼爽的溫度,比較會有提神及清新的感覺。換個說法:如果教室有點溫熱或悶悶的,台下的學員應該蠻容易就受到周公的呼喚。當然,好的教學技巧會讓學員保持學習的動力,可是現場的溫度如果能保持涼爽,那學習的效果會更好的!

 

2.音樂:在小組討論及演練練習的時間,現場可以淡淡的放一點音樂,這樣會讓現場感覺不那麼「乾」,學員在討論時的聲音,也不會干擾到其它的小組。至於音樂的類型每個老師的偏好不同,我比較偏好 bossa nova 無人聲的伴奏曲,帶有點輕快的感覺,好友憲哥則是喜歡五月天的歌曲。您也可以找您自己喜歡的 …記得淡淡的音量填補討論的空檔,卻不干擾討論為原則。

 

3. 隨身喇叭:大部份內行的老師會帶一個隨身的小喇叭,因為單單是電腦的聲音,常常會太小聲,並且很難被麥克風收音,也就是即使把麥克風放到電腦喇叭旁,也無法放大音量。特別是在上課若使用影片法教學時,影片的音量一定要夠!就像看電影一樣,聲音要大一點,效果會好一點!因此帶一個簡單高品質的隨身喇叭是重要的。我最近都使用 Music Angel 的隨身喇叭,音效不錯又直接吃 USB 電源,是我上課時的重要小工具。

 

4.分組人數:可能因為我們上課有較多實務演練及討論,我習慣採取分組討論式的座位安排。一個小組人數介於 4~6 人,一個班級可能分成 4~6 組(總人數介於 16~36 人之間)。當然人數有可能更少或更多,只是這是我習慣操作的分組人數。一個小組的人數如果多於 7 人,可能在討論時會有離群效應,也就是有人直接在旁邊納涼,不參與討論過程。如果課堂上的總人數增多,例如 50 個人的班級,則應考慮增加小組組數(增為 7 組),而不是增加每組人數。這樣才能讓課程的小組討論或演練,能有更好的操作空間。

 

5.時鐘: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個好的老師,既便不能準時開始,也要準時結束!」。準時結束真的目的,是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學員們在下課時間超過後,學習專注力會快速下降。老師也許覺得後面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需要補充,但補充的再多 … 學員沒有吸收也是白搭。因此重點不在於準時下課,而是在課程中要能掌握注時間的進行,在時間內教完課程的重點(或選擇性教完,因為有多少時間就教多少東西)。這時有一個時鐘可以參考是重要的!我總是會在一開始調整一下教室裡的時鐘,如果教室裡沒有放,那用手機或 iPad 來當成時間的參考。

 

以下是幾個我在教學時會注意到的一些小細節,也跟各位老師們交流分享,祝各位教學順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