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技術》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理論篇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是怎麼思考的?我們是怎麼吸收資訊,然後大腦又是怎麼處理這些資訊?在需要的時候,我們是如何把資訊輸出?我們對不同事物的判斷或價值,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嗎?一個雜亂無章的資料與經過整理的資訊,會影響我們學習嗎?知識是怎麼儲存的?又是怎麼被應用的?

在介紹什麼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之前,先問您幾個問題:

1.我們在《教學的技術》中提到,課程要做一個好的開場,這是為什麼呢?

2.很多職業講師會用心創造出幾個易記的名辭,讓學生更容易記的住!或是把課程的思考結構化跟模組化?這是為什麼呢?

3.在一堂課開始之前,為什麼需要回顧先前談過的內容?而在課程結束前,為什麼還要重述一下這堂課的教學。這麼做有什麼理論根據或好處嗎?

也許從下面的認知理論跟實務應用的思考中,您會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開啟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大師們,認為學習不止是接受刺激與產生反應!在接受刺激後,到底經過了那些認知跟思考的處理?研究這段這些對於人類學習過程如何處理、思考、儲存、應用資訊及知識的關心,就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核心。

德國心理學家柯勒,透過觀察實驗室中的黑猩猩如何利用箱子及竹竿,來取得原本在距離外拿不到的香蕉,黑猩猩並不是用嘗試錯誤的方法,而是在過程中的某一時刻突然發現,如何利用工具去拿到香蕉,他稱這個過程為頓悟,也就是透過觀察,在心中了解問題怎麼解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則應用這樣思維,實地去觀察自己的小孩是如何學習的,進而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人的心理有一個一個的基模(Schema),譬如小孩看到第一次看到狗,就會在心裡面建立一個狗的原始基模,可能是四條腿+頭在前面+有尾巴+有毛,然後當他第一次看到馬,可能會套用這個基模,誤以為馬是大狗!然後經過學習及修正後,他會調整原有對狗的基模,並增加一個新基模-也就是馬!(專業名詞稱這個過程為同化與調適)。這樣基模從簡單到複雜,從少變多,就是人類累積知識的過程。而也因為皮亞杰是從觀察兒童的角度來思考學習,因此他認為學習需要通過探索而來,而認知是逐漸發展的。

由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在意的是人的內在認知,而所謂的「認知」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不同的學者各自提出不同的想法。例如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結構化是最重要的,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螺旋式課程理論),應該把知識架構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發現式教學),除了教材要有結構及順序外,學習時也要激發學生的動機,並且透過啟發讓學生增強學習的樂趣。而另一位大師奧蘇貝爾認為: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並且先激發他對過去已有的基礎學習(專業名辭稱為先備知識),對新的學習會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學習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疊加新的知識,或將新舊知識進行連結(這一點與皮亞杰的基模理論是很接近的),學習的過程必有邏輯,並且有意義,才會有更好的學習成效。

後來電腦科學慢慢開始發展,心理學家米勒把人腦跟電腦進行類比,提出訊息處理理論。他覺得人的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像電腦的 RAM 記憶體)與長期記憶(如硬碟),也像電腦一樣有輸入、處理、輸出等不同單。他提出記憶是可以分塊的,也提出「 神奇數字 7 加減 2」法則,也就是人在短期記憶時,最多只能記住 5~7 個數字。這樣的研究,也影響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話號碼系統(有注意到電話號碼的長度嗎?)

 

看到這邊 …. 您還好嗎?其實這些教學理論,是完全可以套用在實務上的。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研究,根本就是為實務教學而做!這個我們下一篇再寫!

如果您對《教學的技術》及憲福育創相關課程感興趣,可填寫以下之課程優先通知,讓您掌握最新開課訊息(才不會看到開課都額滿了!然後 .. 我們平常沒事不會發廣告文的 XD)

【憲福育創】未來課程優先通知-預填 http://www.sfclass.tw/form-view/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