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研究在做些什麼?簡介三角學習理論 Triangle Learning Theory – TLT

這幾天大家應該跟著我一起上上下下,昨天(1/25)可能也被朋友的祝福洗版。再次謝謝大家,經過了12年的努力,從 98 年入學到現在 111年,從孩子還沒出生到現在都讀小四跟小二了。經過了這麼久,我終於通過博士論文口試了!(灑花)

博士論文開放全文下載:《從學習者認知基模變化,看企業講師教學的秘密

「這個論文到底在做些什麼啊?」相信這可能是很多人心裡的問題?

這本論文結合我的企業教學實務跟學習理論,透過4間上市公司共12位受訪者,從 16 萬字的訪談逐字稿中,淬取出15個認知基模(白話翻譯:上課的學習點)、24個教學基模(白話翻譯:24種企業講師常用的教學技巧),最後提出教學技術的「三角學習理論」(Triangle Learning Theory ,簡稱 TLT)。在口試時,委員對於這份研究的學術性及實務性表達了高度的肯定,真的是花掉我許多年的投入,以及每天的早起打卡工作,才完成這個研究啊 … 。

但是我也知道,一般人應該沒有時間(以及耐心),看完整份厚達400多頁的論文(含訪談逐字稿)。學術研究 … 特別是博士論文,本來就要細細交待,才顯得過程嚴謹。但是如果再把身份切換為實務的角度,問題就會是「這個研究的結果是什麼?對一般教學者會有什麼幫助?」

螢幕快照 2022 01 26 上午11 51 41

就讓我跳過所有的研究調察及分析過程,先講結論:應用「三角學習理論 TLT」,來檢查你的教學過程有沒有缺少了哪一塊?只要補足這個黃金三角, 就能讓你的教學變的更有效!學生的學習成效變的更好!更有機會把所學的東西記得更長更久!

「真的假的,有這麼好用?」

三角學習理論 (Triangle Learning Theory – TLT)

先很快的說明一下,什麼是「三角學習理論 TLT」。簡單的說,就是有效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需要融和三個學習理論:行為理論、認知理論、建構理論,才會讓學生完整的吸收,並且記的更久!

舉個實例:在上完「專業簡報力」後,許多人都對「便利貼發想法」印象深刻,甚至在多年之後都還忘不掉,並且持續使用!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它真的有用?還是我們的教法有什麼特殊性呢?如果換個角度:我從頭到尾只是講便利貼法多好用,那學生會記得這麼久嗎?如果你只是看我示範便利貼法的影片,那印象會這麼深刻嗎?

所以,我們仔細來解析一下:課堂上教「便利貼法」的過程(這是不公開的 Know-How 哦)。我是先「講述」什麼是便利貼法(屬於行為理論),然後把它區隔為4個步驟(結構化屬於認知理論),接下來舉一個案例(案例類比屬於認知理論),然後現場做一個示範(示範為社會學習理論的一部份,也屬於行為理論),到這邊為止 … 是便利貼法前段的教學過程。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一直交互的在「行為理論」<>「認知理論」來回的切換,混和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技巧 …。

然後,你有注意到,三大教學技巧中,缺少了哪一塊嗎?

沒錯,用了「行為理論」跟「認知理論」,還應該應用到「建構理論」,整個學習才會完整!因此在我示範完之後,我們就會請學員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自己「實作練習」(小組與實作,都屬於建構理論) 。這樣就會看到整個便利貼法的教學過程,完整的應用了「行為理論」「認知理論」「建構理論」三大學習理論基礎的教學方法,這樣學員的學習,才會完整而印象深刻,並且長期記住。

螢幕快照 2022 01 29 上午9 10 10

上述的這個說明,當然不是僅來自於我自己的經驗跟體會。這次的研究,就是以學員的個人經驗為主。研究找了4間上市公司共12個學員(分屬高科技業、金融業、製造業、以及其它行業),透過上課前、上課後、上課後一個月、上課後兩個月的訪談(12個人 X 4 次訪談 = 48次!),從中發現便利貼法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學習之一,然後再細部分析大家的回答內容(學術翻譯:紮根理論的選擇編碼),發現不同切換的教學方法,讓大家在課後兩個月後,對學習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融和實務經驗、學員訪談、教學技巧、與學習理論基礎後,最後可以整理出:整合三大學習理論的教學方法,可以促成有效的學習(學術翻譯:建立進入長期記憶的認知基模 Schema)。而三大學習理論最終可以匯整為三個層次,從第一階段教學融和、到第二階段刺激強化、到第三階段典範要求,由簡單的複雜,可以組合出20幾種不同教學技巧 … 。

TLT理論的實務應用

再舉個實務應用的例子:前些日子我去一間國際知名企業(富比士500大)擔任內部講師教練,在看到老師們設計的課程時,就用這個「學習理論黃金三角」來檢核跟分析整個教學。譬如說 A 老師,從頭到尾用「講述」,整個過程就只有應用到「行為理論」教學刺激 … 然後就被「請重作」了 XD

B 老師好一點,教學的過程有「講述」內容,也有舉一個「案例」,這個算是名嘴型式的教法,雖然聽起來會有趣,但是最終聽完後 … 大家還是不曉得怎麼用。也就是說:雖然混和了「行為理論」與「認知理論」,但卻沒有應用到「建構理論」,這時知識或技巧,還是屬於老師的,沒有到學生的身上。所以,雖然沒被要求重做,但被要求修改!

C 老師想的比較仔細,她知道除了「講述」內容,然後舉「案例」吸引學生外,還應該思考怎麼讓學生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建構理論的學習)。因此,她在講完內容跟案例後,接下來要求學生進行「實作」(建構理論),並且把操作的過程切成5大步驟(結構化,屬於認知理論),自己先個一個示範(行為理論),最後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小組合作屬於建構理論),完成實作練習,過程中再給予「即時回饋」(行為理論) …..。可以看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不停的在三個學習理論基礎中切換,並且順暢的流動。最終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效。

 

螢幕快照 2022 01 27 上午8 02 10

用TLT解析教學大神課程

其實不止我,回頭看我身邊的頂尖講師們,每個人的教學模式也都可以套入這個黃金三角,並且都能符合。譬如說幾年前我去觀摩企業創新教學大師 – 周碩倫(Adam)老師在頂尖企業裡的教學操作,其中有一段教「創新流程改造」,Adam 老師先請大家先看一段影片(案例-認知理論),然後接下來就請大家討論一下,在影片中有哪些不同的觀察?是否看到些什麼創新的想法?(小組討論-建構理論),接下來 Adam 老師開始針對影片中的重點,逐一講解(講述-行為理論),到這邊其實已經教的很清楚,理論上就可結束這段教學了 ….。

但 Adam 哥並沒有把課程停在這裡,而是開啟了下一個循環:在講解結束後,他又把整個流程歸納為五大步驟,讓大家更容易從中得到一些整理後的架構(結構化-認知主義)。而為了加深印象,他又出了另一個題目,請大家使用剛學好的架構,應用在一個新的主題上(演練-建構主義),針對大家的演練成果,Adam 哥馬上給了即時回饋,讓大家可以馬上修正(即時回饋-行為主義)。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這是不是又開啟了另一個黃金三角的循環呢?

再換個例子,舉知名講師 – 超級數字力林明樟老師(MJ)的教課實例(最近出了超級數字力線上課程,大家買了嗎?)。在實體課程教財報分析的一個段落中:他先給一個名為獨孤九劍的分析架構及流程,幫助您更容易記憶(認知主義),接下來把流程的分析細節一一解釋清楚(行為主義),然後接著他就發下真實的財務報表,讓大家運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自己分析體驗一下(建構主義)。有發現了嗎?在這一個階段的教學,MJ 老師從認知>行為>建構,這三個不同學習理論的教學手法,又跑了一遍!

而我的好夥伴 – 職場頂尖教練憲哥,在他知名的「教出好幫手」課程,基本上就是使了用了「我說給你聽」(行為理論)、我做給你看(過程中也整理成口訣 ,偏向認知理論)、讓你做做看(建構理論),就這樣學習理論的黃金三角持續循環,往前推進!

 

IMG 8677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上述這些黃金三角的應用實例,在 2018年時我就已經寫在 Blog 的文章中(2018/11/30),也出現在「教學的技術」的書中及線上課程中。所以,其實似乎不需要這麼長的研究歷程,我也知道這些事啊 … 。

但這幾年從研究的過程中,我從教學的技術實務出發,深入到學術研究的高塔中,探求這些技術背後的理論本質,再以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待他們在上課之後記得了什麼?為什麼教學會有效果?我從知其然(最早沒有學過相關的學習理論,純淬從實務中摸索得出),到知其所以然(了解這些方法為什麼會有效?為什麼能幫助大家記得住!)。從實務濃縮理論、以理論深化實務,在知其所以然之後,再回看這些教學方法及教學設計,我以乎戴上了一個透鏡,更能從表象中看到本質,並且快速的做出指導跟回應。

最重要的是:也許這樣的研究成果,會幫助大家未來在教學現場有更好的應用。理論只是用來輔助,沒有哪一個是最佳化學習理論。真正好的教學設計,是能結合學習理論的黃金三角,混合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只知道、學到、並且做的到!未來大家可以應用這樣簡單的分析結構,去看看自己的教學,看看哪些地方自己做的不錯?哪些地方還可以做的更好?

272251971 10226780338640281 8042095759950687894 n

 

實務、學術、與成果產出

回頭看自己一路來的過程,我先是在企業教學現場有了充份的磨練(2014年出版-上台的技術),然後進入開啟了這段學術理論的研究(2018年開啟寫博士論文),之後先整理自己的經驗,出版了「教學的技術」(2019年出版),一面繼續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再去跟學術研究及學習理論進行連結。然後在 2020年1月通過研究計劃書審查,開啟了針對上市公司學員的訪談(然後就遇到疫情了!),接下來在 2020年6月,推出「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2021年8月寫了「線上教學的技術」,其中運用的遊戲化元素先前也寫成了論文,並在2021年10月被 SCI 期刊接受。而整個過程中我也一直在努力完成我的博士論文研究,試著從學習者認知基模變化的角度,來看企業講師教學的秘密,終於在 2022年1月底,通過博士論文口試。

272784012 10226780507204495 6182697978803620666 n

 

從實務(企業講師14年+大學兼任講師3年)、學術(教學研究博士論文 +遊戲化 SCI 期刊)、著作(教學的技術、線上教學的技術、上台的技術、以及影音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還有過去指導及幫助許多老師們的經驗(老師們的教學教練),相信我所提出的「三角學習理論 TLT」,應該可以幫助大家教的更好,讓學生更有收獲。這才是我一直堅持,完成這份研究的原因啊!

當然,幾百頁的論文,還有很多可以談的東西 … 這個我們之後有空再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