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技術心得_本篇對我來說是個「提醒、備忘以及檢核表」

林宜儒(無為教育科技、德豐管理顧問 合夥人)

本篇對我來說是個「提醒、備忘以及檢核表」,若你有志鑽研「教學的技術」,開課時可用來自我檢視,感受一下自己跟千萬講師、職業級選手之間的「看得到」的距離。至於看不到的距離,那是需要歲月、智慧與經驗的積累,只能說望塵莫及,跟自己比就好。

前陣子在研究如何「教學」,發現了《教學的技術》一書,閱讀之後覺得如獲至寶,我不曾有真的能拿出來說嘴的教學經驗,透過這本書彷彿一窺教學現場的全貌,以及所謂的「千萬講師」眼中的「教學」大概是怎麼一回事。

後來發現作者福哥有開實體課,好奇心驅使之下,儘管我不是職業講師,但因為對教學活動有高度興趣,決定親臨現場感受千萬講師的現場魅力與教學實力。

身為一個門外漢,上了一整天豐富且精彩的課程、學習了「教學的技術」後,最大感想是兩個:

  • 千萬講師的實力是持續的累積、練習才奠定了其「職業選手」等級的地位,尤其職業選手的封號是城邦集團何社長在商周專欄給的,今天親自感受之後覺得果然名不虛傳;
  • 千萬講師的實力是一連串、大量的細節所交織而成的結果,更驚人的是這些細節即使累積了十幾年,依然維持在持續進化的階段,職業選手除了持續努力、持續累積,還用越來越高的標準不斷自我精進

這種感覺就像是 NBA 的頂尖球員每天清晨 4:30 起床,每天的練習活動都堅持要「投進」500 顆三分球,沒投進不會結束,若你心中有一絲一毫的好奇或納悶地問他:「你不是已經是頂尖球員了嗎?還要練這麼多?差幾顆有差嗎?」,對方可能也會好奇或納悶我們一般人怎麼會有這種問題?

古人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更努力」,修福哥這門課則進一步感受到,厲害的人不僅已經很厲害,還比一般人更努力、持續在進步,而且標準高、注意到的細節也多、理論與實務的認知與見解也非常深入。

從一整天的課程裡,我大略將我學到的各種事情,分為四個層次跟各位讀者分享,分別是:

  1. 課程規劃;
  2. 互動交流;
  3. 沈浸式、體驗式的教學;
  4. 追求卓越的態度與大量的細節。

由於我不是專業講師,觀察的切入角度可能比較偏向「經營管理、營運規劃、產品管理」的角度在觀察許多細節,觀察一流的講師、一流的課程是怎麼做出來的。

第一層:課程規劃

課程規劃往往是任何相關從業人員入門這領域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幾乎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有滿滿的當學生的經驗,因此透過想像、學習、用功、實踐等作為,其實我認為要規劃出一門「勉強及格」的簡單課程,只要有心,應屬相對容易的挑戰。

想做一個好的課程規劃,思路上大概就像是「怎麼做出一個好產品」、「怎麼做出一個好 App」,要思考是誰會用、要給予什麼好料、要用什麼原料、要用什麼方式加工,而人們在「使用前、使用後」的轉變又是什麼?

以教學來講,福哥提出最基本的就是思考教學要如何才能「有效、有用、有趣」,並且善用各種教學方法,維持學員的注意力、引導思考、創造互動並試著在課程結束後能讓學員滿載而歸。

在這個層次要做到比較好,則是考驗講師個人的舞台魅力跟臨場反應,像是如何講述就有許多方法,照本宣科、平鋪直述是最簡單的做法,可以試著「說故事」引人入勝、適時的發揮幽默感以吸引學員的注意力,並透過「問答」來建立一些基本的互動。

再做得好一點,通常不外乎事前的準備可以更加充分,除了有豐富的教學內容之外,也可花點心思事先了解學員組成背景、看看學員事先提交的作業,在互動的過程這些事前準備都會有幫助,學員也能感受到的。

不僅開課,像我平常出門演講也都會盡可能跟主辦單位要到報名者的資訊,開場前提早到觀察場地並適度調整場地,接著檢測各種軟硬體、簡報工具、燈光、投影效果、座位配置、演講時的動線、麥克風的音量以及是否會有回音、音場(場地前後、左右的音量)是否需要調整等問題。

第二層:互動規劃

先前還不知道福哥有實體課之前,我從《教學的技術》一書學到最多的是在「教學現場的互動」,各種實用的教學活動,還有更重要的「如何 hold 住全場」,讓講師「真正掌控全場」的各種實戰技巧。

書上提供的重要技巧,例如如何開場,過程中我認為相當重要的環節是「如何分組」,分組後運用幽默的方式「選出組長」,緊接著再讓各組組員與組長之間「互相打氣」、「要求彼此承諾」後,才開始正式進入課程。

有了分組後才進入教學活動,有幾個好處:

  • 分組進行,透過組員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習效果、學習體驗;
  • 組員與組長之間的共同承諾可確保課堂的整體參與度,某些活動也可「交辦」給組長,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
  • 組與組之間,安排適度的「激勵」活動,刺激各組間的競爭,有助於讓全場的人更加投入教學活動;
  • 講師可適時觀察每組的參與度,以組為單位進行某些特殊的互動或調整,避免有人脫隊、失去參與感(相對來說,沒分組的教學活動,就容易出現最積極的學員與最不參與的學員有極端的落差)。

進入教學活動後,除了搭配簡單有力的簡報講述,巧妙運用各種圖表、影片或照片來加強學習效果之外,也可適時運用幾個常見的方法:

  • 問答法:舉手投票,或依據題目的屬性請學員表達看法;
  • 小組討論法:小組個別運用;
  • 演練法:分組討論後上台報告;
  • 三明治回饋法:根據上台報告的結果給予專業回饋。

每一種方法,背後都有幾個意義:

  • 確保學員「人在心也在」,不分心、不晃神;
  • 激勵學員「參與」,要跟著思考、討論、把想法寫下來;
  • 鼓勵學員「表達」,平常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台講話。

因此,這個層次的互動,我認為掌握基本的原則、方法,就可有稍微像樣的表現,至於有哪些原則、如何拿捏,我認為有興趣的讀者可先閱讀《教學的技術》一書,便有初步的概念。書上看不到的,我認為唯有透過教學現場的實戰經驗累積,或直接花一筆錢來上福哥的課,便可細細體會並觀察。

在實體課,學員可更進一步地感受到幾件事:

  1. 書上的技巧,是如何運用自如;
  2. 運用的節奏、時機;
  3. 如何站在學員的立場考慮如何出招(鼓勵學員、盡量不批判、維持公平)。

最棒的是全天的課程中,各種教學現場會出現的各種案例,講師當下是如何優雅漂亮、有效率地處理、面對、排除。觀察這些對話、互動以及如何當機立斷不影響課程進行,非常有收獲。

尤其,一般來說,經驗較少的時候總會遇到各種「例外狀況」,但對於已經教了十幾年的卓越講師而言,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不僅都遇過,而且隨著實力、經驗以及人生智慧的積累,都已發展出一套應對得當的方法與心法。倘若對於各種原先自己會遇到的例外狀況,透過觀察講師當天的現場表演,或在課堂上直接提出與講師討論,也會非常有收獲。

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講師的臨場發揮非常厲害,每次分組討論、分組作業時,講師都可以迅速決斷,替正在糾結的學員們當機立斷給出很重要的建議,像是決定不了主題時,講師根據他的經驗也直接提供了建議,好讓學員在後續的討論跟演練時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午餐時間,大家透過便利貼在牆上發想各種關於設計教案的靈感,講師在 10 秒內即迅速動作,將我們寫的超過 40 張的便利貼迅速調整歸類、排出順序,隨即就完成了至少八成我們原先緩慢卡關的排序動作。

這方面讓我想到德雷福斯模型(Dreyfus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中,定義了所謂的「專家」在決策時是以直覺進行判斷,也算是長了見識,真的是幾乎沒問我們就做了各種判斷,實在厲害。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以上兩個層次的操作細節,我認為「形式上」、「技術上」以及「心法上」都有較大的學習、模仿、臨摹空間,多數內容其實在福哥的書上都有寫,在現場可感受到驚艷,則是出自於講師本身的魅力、渲染力以及無數次演練與實戰的累積。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以上兩點在「器」的層次,往下探索,我覺得才真的是千萬講師的內力所在,倘若沒有經過歲月的積累、沒經過大師的提點、沒有親臨現場的感受、沒有細細思考沈澱反思、沒有深入觀察,恐怕是不容易有如此高竿的表現。

第三層:體驗式、沈浸式學習

透過分組, 講師請每一組都有提出一個主題,接下來一整天的教學活動幾乎都圍繞在這個小組主題進行討論、發表、投票、計分。

透過各組的案例,搭配講師每一堂課的精彩講述、問答、演練、遊戲化機制的過程,讓理論與實務不斷反覆運用,每一組聽完一段講師的說明、經驗的分享,便可接著開始運用學到的概念進行討論、規劃、上台發表的過程。

這個案例在整天的角色至關重要,案例本身的主題讓小組活動有了共同目標、主軸,小組進行討論的時候不僅有明確的案例跟基本認知可當場現學現賣,運用老師的講述即可馬上進行演練,更重要的是在演練的過程中,學員一起討論、解決同樣的問題,接著上台報告時也直接透過「角色扮演」來進行演練。

所以,老師通常會在學員上台報告時,先請學生「介紹一次你的真實身份」,學員介紹完之後,才接著說「好,你可以開始當心理諮商師了」。其中老師也曾親身示範,倘若自己是一位「擁有十年經驗的神經內科醫師」,「在面對一群醫學院學生時」的情境。

運用角色扮演、具體案例的學習情境,讓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們,不僅更容易融會貫通,也讓課程本身的學習效果加倍。

沈浸式學習(Immersion-based learning)一般來說最常運用在「語言學習」,例如全英語教學的環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在福哥的課程設計中,儘管福哥沒刻意提到,但我想每一位學員都可以感受到這點。

例如,我們這組的主題是「教你如何輕鬆寫文案」,我在上台報告時,儘管因為緊張,表現得不好,但當下我的心境是『我是正在上台報告的總編輯,台下的聽眾們是未來的一流編輯們,正準備聆聽本組規劃的課程』,我自己滿喜歡這樣的練習方式。

平常在舒適圈習慣了,透過角色扮演、跳出舒適圈,這件事本身也有助於強化學習效果與認知。

福哥在每一個段落的節奏安排,也有其獨到、巧妙之處,課堂中有建議我們,因為成人的注意力、精力有限,每隔 10 ~ 15 分鐘就應該安排一些教學活動以維持學員們的注意力,最後每個段落都應替學員複習剛剛講的重點,並不斷提醒學員稍早有哪些細節是跟正在談的重點有所關聯。

講師不僅應該妥善規劃課程內容、節奏,也應思考如何運用大腦的學習機制、認知機制來強化記憶、加深印象,以強化學習效果。

第四層:背後的細節與態度

最後,我想是非常重要、至關重要,而且是最難學得來的,也就是「關注大量的細節」。

大量的細節像是什麼?

思考看看,如果「你去客戶公司演講,結果客戶的投影布幕前就有太亮的光源,導致投影效果不佳」請問這時候怎麼辦?

一般性的做法可能是忽略不管?或是乾脆關掉前排電燈?或是整個會議室都關燈?還有什麼方法呢?

排除一般性的做法,卓越的方法是「拿張椅子,把燈泡、燈管轉開或乾脆拿下來」,如此投影的效果就有大幅改善了。

誰拿?請對方的 HR 拿嗎?請對方 HR 去要求某部門同仁協助嗎?都不是,我們的講師示範了,親自拿,不假手他人。

發現投影效果不佳,是細節,下一步是選擇忽略還是堅持到底,則是態度。

福哥身為何飛鵬社長口中的「職業選手」,他的態度顯然卓越。

細節成就卓越,是相當容易理解的道理,但要模仿,除了培養關注大量細節的觀察力與細心之外,難的是卓越的態度。

更多的細節

接著還有更多的細節,趁著剛下課,我還能記住諸多細節時,把握時機。

根據心理學家 Hermann Ebbinghaus 的遺忘曲線,多數的記憶在一天後就會被遺忘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忘掉更多,所以趕緊把筆記寫下來,另一方面,我也對於今天課程上的諸多細節印象深刻,覺得值得分享、記錄下來。

上課的過程中,老師講了非常多的細節,甚至是許多所謂「千萬講師的教學秘密」,但我還注意到了更多課程之所以能讓學員滿載而歸、收穫滿滿的諸多細節。

首先,像是學員的作業、學員的背景資料,老師顯然不僅都事先看過,而且都記住了,例如課堂上有遠從花蓮來的醫師、遠從高雄北上的老師,學員的作業甚至成為老師的教學簡報的一部分,並加以點評、分享。

記住這些小事其實一點都不難,可能是助理事先整理好,也可能是老師真的花時間了,總之,「花心思準備、花心思記住的」態度,這是一流選手的堅持,也是表現出眾的重要關鍵之一。

其他細節,像是教材、講義、教具的準備,以及講師自己需要的道具,例如簡報筆、計時器 App、隨時可以遙控的燈光等。

而分組演練過程需要用的重要工具,像是便條紙就提供了不同尺寸、兩種顏色供學員們發揮使用,另外也提供了三種顏色的奇異筆、一盒彩色筆、投票用的圓點貼紙供學員使用;用來練習撰寫教案架構、發想創意、上台報告用的白報紙以及大量 A4 影印紙,或是課程最後出現的結業證書、課後滿意度調查問卷、「教學的技術」馬克杯,這些小道具、小細節,共同成就了這門課。

一早報到完成進教室時,學員們都各自用 A4 紙寫了自己的姓名立牌,但後來大概是一個小時後,桌面突然出現了彩色精美印刷姓名立牌,就講師說法是「讓老師體會,有資源、沒資源,都有個別的做法」,連這樣的小細節也精心安排;倘若是因為印刷的立牌因為意外沒在一開始擺在桌上,那麼老師的臨場反應與解釋,也另外成就了這個小細節。

熱量與精神補給:吃吃喝喝也很重要

貫串全天活動的重要元素還有吃吃喝喝。

茶點、整桶的無糖紅茶與咖啡、開水與茶包隨時都有,午餐便當精心挑選簡單的日式料理,口味適中,不過於油膩或香氣太重影響食慾、精神或是教室的空氣品質跟桌面整潔,午餐的同時間還有水果、點心,下午還出現下午茶,飲料的選擇,同時考量了少糖、無糖,奶茶、水果茶等各種選擇,連擺下午茶的桌子上,都明確標示了飲料的名稱、甜度、口味,學員不需要詢問工作人員,一切非常從容且有效率。

吃吃喝喝這件事,在這種學習活動是否重要呢?其實見仁見智。

我個人的觀點是很重要,一來學習活動是「大量消耗腦力」的活動,經歷高強度的學習步調以及講師緊湊精采的上課節奏後,吃吃喝喝、補充血糖,我認為是必要作為;無論是補充熱量或是調劑心情,只要食物有一定水準、飲料有主流的幾種選擇,便可扮演成就一門精彩課程的重要環節。

尤其,食物、點心選得好的話,肯定會在課程體驗與課程心得、口碑方面有重要加分!

後勤團隊的火力支援

講到工作人員,成就了這堂課的重要角色,包辦了所有後勤工作,也是大量的細節。工作人員從報到前到下課前,從未閒著。

從報到前確認場地一切搞定,報到時協助講師掌握出席狀況,上課期間不斷協助攝影、控制燈光、注意室溫,確保午餐、下午茶在合理的時間送到教室來,隨時注意老師的上課過程是否有意外或任何需求,確保每一組的上課物資充足,連我中午吃完午餐還主動來幫我收拾我的餐盒(真不好意思,我應該自己丟的,但當下我本來想說先投入討論、晚一點再丟)。

行政人員的辛苦,其實上課前在處理報名的過程,就有許多問題要面對了,像我這種不交作業的學生應該就造成了不少困擾,但我真的不是不交作業,而是我沒想到這門課要交作業,但我實在沒有教學主題,不知道要教什麼啊XD

教學理論的實踐與靈活運用

稍微讀點書,或原本對於教學就有經驗的人,應該大概可以理解一些基本的方法論(Learning methodologies),福哥運用了一些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相關理論,巧妙地融合在整個課程中,像是現在幾乎被濫用的遊戲化(Gamification),福哥也有提供了很實務的操作方式以及強調千萬別捨本逐末,遊戲的規則應當簡單就好,最重要的是能夠持續地激勵學生、鼓舞學生,確保學生能持續參與。

一些關於遊戲化在課堂上的運用原則,我也覺得頗為受用:

  • 計分方式應該保持在讓每一組「永遠有機會」。過度極端的分數設計,會讓分數拉開,導致中後段就有人放棄希望而減少參與。
  • 簡單的計分規則可以是「每一堂課能得到的積分都是前一堂課的兩倍」,如此大致就可以維持在結束前,每一組都還有機會翻盤的狀態。
  • 獎品不要只準備一份;獎品也只是一個樂趣,未必要花大錢準備太好的禮物,重點是有特殊性、好玩,稍微能帶一點故事。
  • 計分排行榜的重點在於「隨時公開」、每堂課結束「即時更新」,讓所有人看得到。

結語

上課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福哥說:生活要精彩、教學才精彩

作為一個有實力、有魅力的千萬講師,我想,身為一個門外漢,今天大概是感受到了這之間的距離有多大。

我一早在出發上課前,才看到老師在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持續精進,還認真的找了論文的引用來源、追本溯源,本以為只是老師為了寫論文在用功,沒想到接著在課堂上就看到相關的研究進展,已化為精美的投影片,並且馬上安排了教學活動讓同學進行演練。可以感受到老師是用心在生活、認真在生活,生活與工作之間也非常有效率地交織成卓越的人生狀態。

上課時,福哥有稍微提到他在講師生活之外的人生,像是合氣道、正在努力的博士論文、潛水活動等等,接著便提醒大家生活要精彩、教學才精彩

之前閱讀《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一書便有提到如何透過反覆的壓力、休息維持最佳狀態,保持在一流表現,並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這也正好與福哥的人生哲學相互呼應。

下課前,有學員問老師是如何持續精進,老師說他的方法很簡單,下課後就馬上進行 AAR(After-action review)。老師自身實踐 AAR,做了超過十年的筆記持續自我檢討,後來老師心血來潮,現場從電腦翻出一份特地用密碼加密、累積了十年的 AAR 筆記(也順便示範了如何迅速找出任何想到的檔案),千萬講師不僅注重細節,而且比一般人更注重細節,例如小至五秒、十秒的超時,上課過程中遺漏的小重點、投影片格式需要微調等等。

最後有個小片段,也想跟各位讀者分享。課程後,大家紛紛拿著書準備給福哥簽名,剛好排在我前一位的同學是某公司的 HR ,福哥邊簽名邊跟這位同學說「今天來上課,應該就知道平常上課背後的秘密了吧?」

希望這篇文章,也能讓你一窺千萬講師的教學秘密。

(原始出處:教學五班 – 林宜儒 無為教育科技、德豐管理顧問合夥人 部落格 https://medium.com/@linyiru

課程預填資料表:https://www.sfclass.tw/form-view/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