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上台的誤解

每個人對簡報有不同的觀點,這應該是很正常的。但有時學習者會被某些互相衝突的論點搞混。所以我想針對接下來的幾個觀點,提出一些的看法。希望能對被搞混的學習者有所幫助。

 

自信vs. High ?

問題:「先前上簡報技巧的老師,教我們上台時要 High 一點,要活潑一點 … 可是我平常報告的主題,像是 Costdown 或品質管控 … 這些簡報要怎麼 High 呢?

福哥解答:

上台是應該有自信,但是不一定要 High。所謂的自己,來自於您對內容熟悉而且有把握(不看稿,記得下一張投影片)。透過您的聲音(大聲一點,比平常再大聲一倍),以及穩定而挺直的站位,傳達出您對內容的充份自己。

但這不代表要 High,不代表要滿場飛。也許表演型的簡報會有這樣的需求。但是在專業及工作相關簡報,反而應該要收回來一點。有熱情是好事,但熱情不見得要 High,心裡要有傳達簡報的熱情,態度自信且穩重,這會是更好的專業簡報態度。

 

肢體語言重於內容?

問題:常聽人家提到肢體語言的重要性,聽說肢體語言、語氣及外在形象,比簡報內容更重要。那是不是表示我在上台時,手勢及聲音要作的大一點,稍微誇張一點 .. 效果會更好?

福哥解答:

肢體語言7/38/55 法則已經被過度及錯誤引用了!許多人在引用時提到:「旁人對我們的觀感,只有 7% 取決於您真正的內容,另外語氣及手勢等輔助表達佔了38%,而有55%取決於您的外在形象」。問題是這個研究的前提,是當一個人態度與談話內容不一致時,才會適用這個法則。也就是說:除非您言不由衷,否則這個法則是不成立的。

因此,您的簡報內容還是重要的基礎!當然適當的加入肢體語言強調,以及聲調的運用,也會增加說明的可信度及說服力。但這並不表示:肢體語言會比簡報內容更重要,一個是內容是主角,肢體語言、聲調及表情算是配角。相互合作搭配,才能完成一齣完美的表演啊。

 

最好的簡報,不需要投影片

問題:很多書上都在說,最好的簡報是不需要投影片的。是不是表示我簡報時,應該儘可能少作投影片?

福哥解答:

這句話也經常被誤解,就以最近非常紅的一本書『TED Talk – 18分鐘的袐密』裡面有談到:「演講的最高境界不需要任何投影片」(p.121)。我認同這個說法!可是要注意的是,作者說的是「演講」,而不是「簡報」!您注意到了嗎?

我們一般認為的「簡報」,大部份指的是帶著投影片,有系統的說明。而對於「演講」,心裡想像的反而是沒有投影片,單純靠講者的口才來撐起現場。再換個說法:如果簡報者是主角,投影片應該像是背後的佈景。好的簡報者(或講者)當然可以在沒有佈景的狀況下,完成一場表演。但是如果有合適的佈景或場景搭配,簡報者表現起來會更為精彩。

 

您只需要想像一下:如果蘋果 Steve Jobs 的發表會現場 …. 沒有後面的投影片,雖然我們也會覺得很精彩(Jobs 就是天生很有魅力啊!)。但搭配了投影片,當 Jobs 談到 iPhone,就出現了 iPhone 的樣子;當他談到內部結構,就出現了內部結構圖;當他提及特點,就出現半圖半文的特點條列 ….。有了這適當的投影片,是不是讓整個簡報的說明更精彩呢?(當然前題是:投影片要作的好,而且簡報者與投影片之間要透過大量練習來加以搭配)

以上是三個經常會出現的簡報問題與解答,希望也能解決您心中的疑感惑囉!

 

註: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肢體語言研究的誤用:談 7/38/55 法則,大家也可以點進去參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