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教學,也不斷的希望吸收新的(有效的)教學技巧。對於每一堂課,我總是以嚴格的標準來看待自己。在我的標準裡,學生若是打瞌睡…..是老師的錯,學生覺得無聊….是老師的錯,學生沒有學到東西….更是老師的錯。因為老師必需為課程的節奏及教學手法,負起大部份的責任。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看法。
雖然很早就開始在台上教課(最早是1988 年在電腦補習班教程式設計),也在保險公司接受系統化的講師訓練(教業務員可是很有挑戰的)。但真正開啟我對教學技巧不同視野,是讀 EMBA 時的劉興郁老師(後來成為我的指導教授,另一位恩師是賴志松老師)。
劉老師教的是人資,上他的課超累的(有一大堆報告、訪談、課堂討論、個案討論…),但卻十分有趣,常常讓我們忘了下課時間,或不想離開教室。在過去的求學經驗中,很少遇到這麼生動有趣疲累但又有收獲的課程,真是大開眼界!
這是組織學習課程,安排去企業參訪(麗明營造,董事長辦公室)
從一開始被課程吸引,後來進一步去了解老師操作課程的方法,甚至在畢業後,還重回學校再聽一次人資課程,只是為了進一步再觀察課程引導及操作技巧。而同時我也在僑光及中技兼課,把學到的手法應用在課堂上,並逐漸修正,再加上先前擔任業務講師的經驗 …. 慢慢的、慢慢的….摸索出自己的授課風格。
某學期的期末考現場,出個案要學生作一個行銷企劃,並提案簡報,由台下表決那一組過關!蠻刺激的,
我慢慢的發現,教與學是不太一樣的二件事。記得自己在 2006 年寫下的一段話: “您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很多的老師,或是讓您學很多的老師呢?”
許多時候,花最多時間思考的,不是如何教課(講授課程)。而是如何設計出課程的學習點?也許是出一個題目,請台下作個案討論,再由同學交互質詢辯論,在講師的引導之下,慢慢的從發散的討論中,得到一些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講師必需要努力控制自己想說的慾望,並且以問題來引導討論進行)。如何創造一個有壓力、有挑戰、但卻可完成的作業或討論,並確保在過程中,學員真正有所學習,以及在報告中的即時回饋,並引導學員參與回饋(而不是講師唱獨角戲),這些都必需要花心思設計(很多學習,是在課堂外發生的。)
“如何說的越少,但學的越多?”成為我最常思考的重點….。
這是我在設計某一個課程時,在紙上亂塗的草稿….
同時之間,我成立公司,成為一個專職企管顧問及企業講師。跟教學校學生不同的是,在大公司教課,台下常常都是臥虎藏龍的。在許多的專業領域,台下的專家(學員)們比您更暸解,懂的更多。如何適當的規劃課程,讓學員們可以參與並表達意見?如何讓授課的內容,可以結合學員們實際的工作體驗(無論教的是專業簡報、創新企劃提案、或內部講師培訓,都一定要跟授課公司實際結合才有用)。並且在講師的引導之下,以系統化的架構表達出來(而不能過度發散,或沒有應用到上課時的內容)。這比在學校上課,有更大更大的挑戰!
即使在演講廳場地,也可以設計出很忙碌互動討論個案(站在牆邊討論),這是在燁聯鋼鐵,下午3:00
我們所關心的不僅僅只是學習,更關心如何在課堂中,即時表現出學習的成果(讓學員們討論、作業、並上台表現),並且要即時的給出回饋,強化好的部份,修正下次可以更好的部份。
還有時間的掌控(討論及演練是很花時間的)、氣氛的塑造(安全又有壓力,並且鼓勵參與的環境)、問題的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何有效又有用的回應)、還有信任感的建立(您看過一群學生,在台下雙手交叉,臉上明顯出現 “有話快說”的表情嗎?哈哈…我常看到!),這些都是身為一個企業講師,必需要去注意及處理的問題。
有趣的是:我樂在其中!我花更多時間檢討&改進課程,在課堂外看學生的作業(並以打字或錄音的方式給回饋),即使上課前有點疲備,但在課堂上就又變得活力滿分,熱情十足(時常不用麥克風連上7個小時)。我真的享受教學的過程,我也聽到許多企業主管在課後告訴我:這是他聽過最棒、最有收獲、最有互動、最有學習、最印象深刻、最精彩的課程(好的,我承認聽了之後很爽)。
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不斷的再精進教學技巧。包括看書、參加課程、與顧問好友交換心得、回學校進修(像我現在的指導教授:方國定老師,能把一門枯燥無比的研究方法課程,上到我們學生忙碌無比,卻印象超級深刻。而他用心看待學生的作業,熬夜批改…對我更是最好的身教…因為我就是那個遲交的學生)。我總是希望能繼續最求更多有效的課程學習方法。
討論現場,方老師桌上批改好的期末報告,貼滿了重點 mark ……而我是前一天晚上才交的…
而透過幫企業上內部講師訓練(Training The Trainer:TTT 課程),我也可以再把這些方法拆解,再以系統化的方式教給準講師們,然後看看準內部講師們如何把這些方法應用在個自的專業課程上,並觀察效果如何?還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正?技巧的核心為何?從學習>教導>觀察>回饋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學到很多東西。
看到內部講師們開始運用一些不同的教學技巧,心裡真的蠻高興的
然後呢?我還可以再作些什麼?再學些什麼?在偶然的機會下,我看到了一本書:如何訂作一個好老師(What the Best Collge Teachers Do)。可以說解答了我心裡的疑惑!
書的內容是訪查美國大學裡受到學生推薦及愛載的好老師,看看他們有那些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教學手法?共同的態度?試圖要找出好老師都是怎麼作的?與一般的老師有那些差異?(書中的研究方法,很像職能Compance的訪談研究,但不僅有訪談、還有教學觀察等不同的質性研究做法,整本書有學術研究的嚴謹,但又很實務)
當我看到最後的結論: “我們應該先認真學習[閉嘴的教學](teaching with your mouth shut)”,我太同意這個觀點了!類似的重點有:
“[填嵌性]的學習方式…一旦課程結束,他們馬上把[學到的]東西還給老師”
“最成功的老師….他們排斥教學只是傳遞正確答案的觀點,拒絕學習不過只是記憶授課內容的說法”
“在課程的進展及作業….都會設計出能讓學生自我思索的方式,遇到困難,接受指正,再重新嘗試”
“一切由困境而起-讓學生產生困境,腦子打結…..當人們意圖解決自我關切的問題時,學習行為自然會發生”
“引導學生參與,造就一個能讓他們安心學習的場域”
“卓越教師的計劃通常是由後往前推的,也就是先從想要促長的結果著手”
“要如何幫助學生們在課堂之外也能持續學習?”
“設定高標,並堅信學生有能力達成目標”
“當學生課業上遭遇困難….總先檢視自己的授課是否出了問題,而非把責任歸咎於學生…”
“許多成效不彰的教師往往把記憶視作一種儲存單位”
“最成功的老師會問自己,到底希望學生課程結束時…學到什麼,以及為什麼這些能力是重要的”
“沒有一位好老師完全依賴演講的方式授課”
“創造一個自然性的批判環境….首要元件就是一個實際而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暸解問題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去比較、應用、評估、分析、綜合,而不是單純傾聽或記憶….還要能幫助學生回答問題….並且會不斷的丟出問題”
“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博得注意力,並繼續保持"
“就像教孩子打棒球一樣…我可能給他上好幾堂課,講述如何握棒…站立…揮棒…卻不讓他自己真正摸到球棒…或者,我也可以直接給他一根球棒,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揮動幾下…然後給予調整性的建議….”
“教學技藝的兩項元素:說話的能力,以及促使學生說話的能力。”
這是英文版的封面
類似的經典名句,在書上不勝枚舉。我邊看邊畫邊點頭….有好多地方都有似曾相似或會心一笑的感動。那種感覺是 …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會覺得更有信心(因為我所學所做所教,似乎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也更有自我提昇的感覺(因為書裡面談到許多很系統化的作法,也把好老師的行為及思考作了解構式的分析)。
這篇文章有點長,如果您真的有心看到這邊,說明您是有教學熱情的(不然中間就看不下去了,而且若沒有教學經驗,可能也不容易有共鳴)。但是在熱情之外,如何繼續磨練教學技術與藝術?如何說的更少,卻讓學習更多?如何規劃課程,創造參與?如何製造出有挑戰性的難題,但卻又讓學生有能力解決,並在過程中有所學習?這也是我們要持續學習的。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啊?因為每當我們(老師)站在台上時,我們就在影響別人 … 甚至對別人的未來作出改變啊…
1 Comment
老師點出了日本佐藤學教授倡導的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重點不是老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學生了多少;製造出有挑戰性的難題,但卻又讓學生有能力解決,並在過程中有所學習,這就是jump的學習。老師的教學活動是要引發有更多的學習,所以從布題、提問、學生聆聽.討論及發表等,一切應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所以老師真的要少說,讓學生多做,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