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回答-舉手法與破冰

有一封福哥部落格的讀者來信,提到跟舉手法及破冰操作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棒 … 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福哥您好,我是一個心理師,我想詢問福哥有沒有曾經想要透過問問題請大家舉手,但大家都不舉手的情況?

最近有機會被邀請去分享有關壓力管理及情緒因應的演講,我嘗試用問問題來詢問現場聽眾,讓他們投入其中。

我發現有幾場有個現象是,當我問:過去一年曾經感覺到有壓力的請舉手(我自己也有把手舉起來)。現場居然沒有人舉手!(怎麼可能過去一年都沒有感覺到壓力?)

因為我想透過這些詢問,開始導入主題(正如您先前教導的一樣)的計畫卡住,然後這個方法就破功了。

曾經有幾場是非常成功的透過舉手和發問來調整現場溫度,但有幾場演講就異常的詭異,現場回應不算好。我不確定問題出在哪兒?是聽眾的屬性不同?還是本來就有些人聽演講的動機不高?

但我想依據福哥的經驗,不管甚麼樣的聽眾應該都有辦法讓他們投入,所以我想請教您的經驗?

 

嗯。雖然最近忙翻了,但這這個問題一直放在我的心裡(然後放了快 10 天都沒有回覆 XDD ) 。我思考了一下,整理了一些經驗及想法:

舉手法的問題設計,要是讓台下容易把手舉起來的。這雖然是一個破冰的好方法,但有時候現場溫度太低,冰層太厚(歡迎來到南北極!),可能還是要稍微在設計一下,才能真的讓大家把涷僵的手舉起來(笑!)。譬如您提問的這個問題:

「過去一年曾經感到有壓力的人,請舉手?」 … 我覺得這個問題因為涉及到個人隱私,可能會造成很多人不表態(不舉手)。如果是冰冷的現場,那就更不容易表態了。(造成您僵在現場)

 

同樣的問題也許可以修改一下,再多一點指引,例如:

「各位現場的朋友,接下來我想請問大家幾個問題,簡單的作個調查。我們只是了解一下大家現在的狀況,請放心 … 這些問題我會保密的(笑!)。我們也會針對大家的回應,調整演講內容,讓它更貼近大家所需。Ok ?? 」…. 然後才問:「過去一年曾經感到有壓力的人,請舉手?」

 

但是這樣作,雖然在問題之前加了引導及安心,但是問題本身還是不夠好。對聽眾而言… 什麼是 “壓力”呢?特別是某些演講聽眾的層度有差異(譬如您提到的現場基層人員)。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再改進一下,以不同的狀況來提問,並且要求舉手。例如下面的例子:

「過去一年,曾經有過假日加班經驗的,請舉手?」

「曾經跟家人/朋友/同事,有吵過架。讓您心情不太好的 … 請舉手」

「過去一年,您曾經有過晚上失眠經驗的。請舉手」

「如果您在剛才這些問題曾經舉過手,那可能或多或少 … 您遇到過一些壓力 … 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教您如何克服這些壓力 ….」

透過像這樣比較間接的方法。也許觀眾的回應會再更好一點。記得問題不要多,舉手問題大約3個就很多了。超過 3 個以上,大家舉手的意願就會快速下降了。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改進舉手法的操作。譬如說用量表計分的方式:在投影片上(如果有投影片)列出濃縮版的壓力檢查表。字大一點,題目大概5題就好。先請觀眾 Check 一下(每一題一分),然後問:

「我想簡單的作個調查,待會請請大家都要舉手哦。請大家看一下題目(然後逐一的念出題目) …. 好!上述這些題目:只得到1分的請舉手?2~3 分的呢?4~5分的呢?」

「分數越高,表示您壓力指數越高 …. 這就是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 ….」

其實除了用舉手法破冰外,如果真的遇到很悶的現場,那也許可以再下狠招,例如直接找聽眾上來示範:

「今天談的是壓力&情緒管理。我想現場請一個人來示範一下(隨機找一個坐在後排的人,是不是可以麻煩您走向台前 …. 然後請面對大家。好的 … 麥克風交給您。可以花30秒的時間,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嗎?(然後就丟給他) …. 我們大家給他鼓勵一下!!(請他回座,然後走近 … 繼續問他:您剛才有什麼感覺 ….”)

 

我相信您應看的出來我在作什麼吧?這個方法有點壓力,有點冒險,但是掌握的好的話,也可以𣊬間抓出全場的注意力。並且一開始就建立您專家的形象。不過對現場狀況的掌握度也要高,要練習一下才作的好。

請記得:舉手法只是最簡單的破冰方法,但破冰方法有很多,越是沈悶的現場,越需要有周詳的考慮&引導。除了舉手法之外,進一步的可以用問答/小測驗/Demo/甚至影片問答等技巧。或再強化一點用小遊戲/小活動來當成一開始的破冰。這些為的都是要打破冰冷的現場,讓一開始的現場氣氛可以塑造的更好,也會幫助您之後的演講或簡報進行的更成功。

想想看 … 下一次還能怎麼作的更好?加油!有好的方法,也要記得跟我分享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