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講者還沒說話,現場馬上傳來3短1長的古典樂聲,連續2次。「噔! 噔! 噔!噔…..,噔! 噔! 噔! 噔…..」然後講者問大家:「請問這是誰的作品?」,有一個高中生舉手「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現場響起掌聲,答對的高中生拿到了一個小獎品,然後講者繼續往下,帶領聽眾「聽見」並「看見」古典音樂的美!
「聽見」古典音樂,這件事情大家都能理解。但什麼是「看見」古典音樂呢?這就得講一段故事了。
涵寧是大坡池音樂館的音樂老師,這是一間位於台東池上,由屬於民間的樂賞基金會經營的古典音樂欣賞及推廣的空間。除了提供古典音樂的資訊給參觀的民眾,音樂館還有固定的音樂賞析時間,以講座的方式,帶領民眾們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而涵寧老師就要在這個講座中,利用 15~20 分鐘的時間,跟大家介紹貝多芬跟他最著名的音樂:也就是「命運交響曲」!
當然,如果跟原本就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介紹貝多芬,很容易就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但是來參觀音樂館的民眾,並不一定是因為古典音樂而來,有些是因為好奇走進來,也有些是因為遊覽了池上週邊或大坡池的景觀而來,在聽眾組成這麼多樣、年紀又分佈差距很大的狀況下,要跟大家談古典音樂、介紹貝多芬,又要讓大家覺得有趣,持續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也是當初涵寧在颱風天,還特別搭火車提早2天北上,進到課堂學習簡報的原因!
「怎麼樣可以讓古典音樂賞析,又生動又有趣呢?」我們在課堂中抛出這個問題,讓大家一起發想!
馬上就有人提出「可以聽一小段音樂,玩古典音樂猜猜看的遊戲!」,這是一個好構想,其實有些古典音樂的段落,在我們生活中時常出現,像垃圾車音樂(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我的野蠻女友(卡農)、甚至像兒歌-小星星,也曾被莫札特改編為變奏曲。如果可以在簡報說明過程中,插入一些古典音樂段落,讓大家做個有獎搶答,效果應該不錯!
「用視覺化的方式,介紹古典音樂!」這是接下來有人說出來的想法。如果可以有一些照片、或是作曲家的手稿,或甚至是一段交響樂團的影片,穿插在簡報說明中,效果應該也很棒。但是音樂本身,到底要怎麼被「看到」?這個實在是很難想像的出來。在大家提構想時,我回頭看著涵寧,她似乎心裡有被觸發了一些想想,微微的笑著、點點頭。
沒有多久之後,我收到一段影片,是涵寧在大坡池音樂館上台的片段。她介紹的是「貝多芬-穿越黑暗, 迎向光明」,有許多我們在課堂上討論的構想:如古典音樂猜猜看、作家生平介紹的相片、交響樂團的影片,都被她巧妙的安排在說明的段落中,看到聽眾聚精會神的表情,效果看起來真的不錯!
最讓我驚訝的是:她把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經典樂句,「噔! 噔! 噔!噔…..」,這個3短1長的重覆段落,用電腦軟體變成一段一段看的到的音樂。短音節,就用短的線條呈現;長音節,就用長的線條呈現。聲音的高低,則決定了線條位置的高低。用這樣的表現方式,聽眾不僅「聽」的到音樂,還「看」的到音樂表現的樣子,以及作曲家是如何透過重覆的樂句,來表現出音樂的心情及劇情。聽眾不需要懂的樂理,也能「看到」音樂的樣子,從中學到很多欣賞的重點,這真是一個高明的手法!
No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