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投影片張數

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福哥,20分鐘的簡報,投影片要做幾張?」

這個問題,也許從以下的幾段影片中,您心裡面會有更清楚的答案:

1.傳統作法

大概是每 1~2 分鐘切換一張。影片中的張善政委員,投影片以條列文字為主,並加上一些簡單的視覺化。當然張善政委員的口語能力很棒,可以發現觀眾的重點都在簡報者身上,因此簡報者的口語能力決定了簡報的效果。

 

2.改進的傳統作法

投影片切換稍微再快一點點,大約是每1分鐘一張。Bill Gates 在 0:30 / 1:30 / 2:45 / 3:10 / 3:15 / 4:02 / 5:30 … 等作了切換。與傳統作法不一樣的除了切換速度外,大家會發現條列式文字不見了,而是以圖片及簡單的統計圖型為主,搭配上簡單的動態出現,讓節奏變的更好。觀眾的焦點有時在投影片,有時在簡報者身上。(看到蚊子那一張投影片,真令人害怕 …. 這就是圖片的威力啊)


 

3.熱情的傳統作法

投影片還是大概 1 分鐘一張,但簡報者多了許多肢體語言及熱情的表達。例如下面的影片,雖然投影片也大約 1分鐘一張,但Jill Bolte Taylor 不僅肢體語言豐富,更帶了真的大腦現場展示(哇!!)。觀眾的目光一直聚焦在簡報者身上,捨不得移開。而且 Taylor 博士是一個非常棒的說故事者!故事說的超棒的 … (投影片到中段之後,基本上只剩一張大字流文字。即使消失了 …也不太會有人注意 ^_^。)

4.蘋果式的作法

下面這段Steve Jobs談 iPhone 的影片,先不看前3分鐘(因為開場作產品 demo,投影片切的超快)。在 3:00 開始 show 出 iPhone,然後大約以 30 秒切一張的速度前進(事實上,同一張還有動態的逐漸展現)。以這種型式,投影片要作的非常簡單,簡單到觀眾只要一看就懂。所以觀眾看完投影片後,馬上又會聚焦回來簡報者身上。簡報者還是主角,但是觀眾能馬上看到簡報者所描述的畫面。

5.快節奏作法(高橋流)

從第 15 秒開始,前15秒就切了 8 張(一張 2 秒 …!!),高橋征義透過快速的投影片切換 + 大大的 keyword,來達成這種像廣告般快節奏的簡報效果。只是 … 看久了還是會累啊!(作的人更累,因為不能忘稿,要把所有內容都背起來)。觀眾大部份的目光,應該都集中在投影片上面了吧 ….。


 

6.快節奏作法(混合流)

除了使用類似高橋流式的大型文字,也同時加上了圖片的展現。用極快的速度切換投影片,但仍然抓住一頁一重點的展示法。雖然效果很特別 …. 但是 …. 真的很累啊!(我算過,前2分鐘大約出現了 75張!!)

 

看了這幾個示範,您覺得一場 20 分鐘的簡報,到底要作幾張投影片呢?

我想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想說:當投影片切換的速度越慢,觀眾大部份的時間都在看著您,因此您的表現(口語能力、說故事能力、肢體語言),就會決定了簡報的效果。而當投影片切換換的速度越快,觀眾的目光會較集中在投影片上,因此投影片製作的能力(簡化、視覺化、一頁一重點)就變的更為重要。而被稱為商業簡報之神的 Jobs,所用的作法大概是 30 秒切一張,這樣子的節奏蠻明快,但也不會快到令人目不暇給。觀眾的目光會在簡報者 & 投影片間切換,而不會覺得節奏太慢。

嗯 … 我目前的節奏大約都是採用 Jobs 式的,30秒切換一張。記得去年 HPX 演講時,90 分鐘我大約準備了 174 張。重點是:不看稿是基本要求,要讓觀眾覺得一切都很自然,一邊看著您,一邊看著投影片在剛好的時間出現(請再回去看一下 Jobs 的作法)。這…其實跟幾張投影片無關 … 而跟您練習多久 …比較有關…

對了,先前拿到微軟創業簡報大賽冠軍的 Calvin ,他的6分鐘簡報作了約25張投影片(動畫不算),大約 15 秒切一張。然後 …. 練了超過 100 次以上 …

所以我真正要說的重點:不在於投影片的張數,而在於您練習的時數啊!

註:更常見的問題是:投影片總是準備太多,講不完!只要事前演練幾次,就知道是講的完或是講不完了。但是大部份簡報者只知道花時間作投影片,卻沒有花時間在準備或演練上,這才是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