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的博士

記得去年剛考上博班時,興致勃勃的去參加資管博士生研討會。在研討會的最後是 Q&A 時間,台上坐的是各知名大學的資管系系主任,準備接受台下這些博士生(或是博士候選人的提問)。天真的我,滿心以為會聽到的是一些知識或研究方面的交流,結果我聽到的第一個問題是....。

“目前博士的工作很不好找,各校都沒有教師的缺額。想請問台上各位主任有沒有什麼看法或建議….”

這個問題似乎打到了問題的最核心,接下來全部的 Q&A 時間,都在談論這個話題:從“辛苦的讀完博士,卻發現還是很難有工作機會”,到 “各校都喜歡洋博士,不喜歡國內本土的博士”。最後開始到各校今年有多少職缺,有多少人來應徵,每個學校應徵的標準為何....。

我那時才驚訝的發現,原來許多人讀博士,為的不是對研究(或某個領域)的興趣,而是為了求取一份穩定的教職工作?

可以預期的是:國內的出生率下降,教職工作一定(也肯定)越來越少。因此我開始聽到:有些學校要一個名額,結果來了100~200 個應徵信件。有些學校擺明說:我們從沒有用過國內畢業的博士。有些博士生經歷一次又一次的 Interview ,卻始終無法有正式的教職,還有些人兼了一堆課,只希望撐到有職缺的那一天 …..。

原來一旦沒有了工作 …. 博士就不是博士,而是什麼都不是…..。

這個反差好大 … 好大 …我可以想像(其實也不用想像,我常有機會遇到),當上述這個什麼都不是的博士,一旦取得教職工作,會有多大的身份轉變。他會馬上變成學校教授(雖然嚴格說起來,還要從助理教授幹起),受到社會的尊重,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其實不管有沒有工作,他應該都是專家.但沒有工作的博士好像就直接弱掉了…)。他會受到學生的敬重,在大學裡教導學生知識,並教他們如何面對未來…(雖然有時候,他己也會有點擔心自己的未來.不過時間久了,可能也就忘了)。

我曾經在課堂討論時舉出一個論點:一個極為優秀的學生,一路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博士班,然後順利畢業。這絕對是極為優秀才辦的到。然後進入學校教書(我假設他順利找到教職)。接下來的 N 年,他會負責教我們的學生們,如何作好準備,面對社會未來的挑戰……..只是這件事情有一個吊詭,這個優秀的老師,除了很會讀書外,從來也沒有工作經驗,也沒有面對過所謂 “社會的挑戰”。除了知識及理論的層面外,我很懷疑他要教的東西 …. 與實務的需求會有多大的差距。

慢慢的想透這些問題,就開始不訝異我在這一段求學的過程中(我 30 多歲後,才又回學校讀書),所發現的一些想不懂的事。例如:教行銷的老師,其實從來沒作過行銷(更驚訝的是:台下的學員都是企業人士及主管)。有許多老師很會讀書,卻一點都不知道怎麼教書(成為一個教授的先決條件是會讀書,會作研究,卻從來不是會教書)。還有,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因教學品質過差,而被學校開除!(教學評鑑謹供參考)

失業博士 VS. 萬年教授,沒有社會工作經驗 Vs. 教學生如何面對未來挑戰,會讀書 Vs. 會教書 ……. 我似乎看到了問題的不同面向 ….。

註1:網路上有許多討論失業博士的文章,甚至在日本南韓的情形也是如此。把讀博士當為工作保証的人,要深思啊 …。

註2:只要沒有退場機制,我認為教學評鑑什麼的都是假的….。在國外,教授的終身職是需要競爭的(也因此會有一些年青教授被壓榨,甚至傳有教授申請終身職不成,憤而開槍殺死委員的例子)。根據 2007 年的資料,有62%的美國大學教授非終身職。但是在台灣 …. 應該 100% 的教授都是終身職吧!特別是公立學校。

註3:我覺得 Google 前總裁李開復先生寫的:一頂博士帽能帶來什麼?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